月经不调通过中医调理通常能取得较好效果,治疗方式主要有中药内服、针灸疗法、艾灸调理、推拿按摩、饮食调养等。月经不调可能与气血不足、肝郁气滞、肾虚、寒凝血瘀、痰湿阻滞等因素有关。
1、中药内服中医常用当归、白芍、熟地黄等药材配伍成方,如四物汤、逍遥散等,针对气血两虚型月经不调可补气养血,对肝郁型可疏肝解郁。需由中医师辨证后开具个性化方剂,避免自行用药。典型中成药包括乌鸡白凤丸、益母草颗粒等,适用于不同证型。
2、针灸疗法选取关元、三阴交、血海等穴位进行针刺,能调节冲任二脉气血运行。对寒凝型月经不调可配合温针灸,肾虚型可加灸肾俞穴。针灸需由专业医师操作,10-15次为1疗程,部分患者2-3个疗程后周期可逐渐规律。
3、艾灸调理采用隔姜灸神阙穴或直接灸气海穴,适合阳虚寒凝导致的经期推迟、经量过少。艾叶的温通作用能改善盆腔血液循环,每月经前连续灸治5-7天,持续3个月经周期可见效。注意防止烫伤,阴虚火旺者慎用。
4、推拿按摩沿任脉、脾经进行穴位点按,配合腹部摩腹手法,能缓解肝气郁结引起的经前乳胀、月经紊乱。每周2-3次,配合中药使用效果更佳。严重子宫肌瘤或盆腔炎急性期禁用腹部手法。
5、饮食调养气血虚者可常食红枣枸杞粥,血瘀型适合山楂红糖水,肾阳虚适合羊肉汤。经期避免生冷辛辣,平时可适量食用黑豆、桑葚等补肾食材。需长期坚持饮食配合,避免与体质相悖的食疗方。
中医治疗月经不调强调辨证施治,需持续调理3-6个月经周期。治疗期间应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熬夜,记录基础体温和月经周期变化。若出现经量暴增或持续闭经超过3个月,需及时就医排除器质性疾病。可配合八段锦、太极拳等柔缓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忌食冰品、冷饮等寒凉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