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异位症引起的痛经主要表现为渐进性加重、周期性发作的盆腔疼痛,疼痛特点包括经前1-2天开始持续至经期结束、下腹深部坠痛伴随腰骶部放射痛、性交痛或排便痛等。典型特征有疼痛程度与病灶大小不成正比、常规止痛药效果有限、可能伴随不孕或月经异常。
1、时间特征:
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24-48小时出现,呈现规律性周期发作。随着病情进展,疼痛持续时间可能延长至整个月经期,部分患者会出现非经期的慢性盆腔疼痛。这种进行性加重的特点与异位内膜组织随激素周期变化发生出血、炎症反应有关。
2、疼痛性质:
多为下腹部深在性绞痛或钝痛,约60%患者伴有腰骶部放射痛。疼痛强度常达到视觉模拟评分VAS7分以上,严重时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疼痛特点与异位病灶刺激腹膜神经、局部前列腺素分泌增加有关。
3、伴随症状:
约40%患者出现性交痛,尤其在深部撞击时明显;直肠子宫陷凹受累者可表现为排便痛或里急后重。部分患者月经期可能出现腹泻、尿频等肠道或膀胱刺激症状,这与盆腔粘连和器官受累相关。
4、药物反应:
常规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等可能仅部分缓解疼痛,需要更大剂量或联合用药。这与异位病灶产生大量前列腺素F2α,导致子宫平滑肌强烈收缩和局部缺血有关。
5、病程特点:
疼痛程度往往与影像学显示的病灶范围不一致,微小病灶可能引发剧烈疼痛。随着病程延长,疼痛可能从周期性发展为持续性,且容易合并焦虑、抑郁等情绪障碍。约30%-50%患者合并不孕,这与盆腔微环境改变和卵巢功能受损相关。
建议患者记录疼痛日记监测症状变化,经期避免剧烈运动和生冷饮食。可尝试热敷下腹部缓解肌肉痉挛,适量补充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减轻炎症反应。若疼痛影响生活质量或备孕困难,需及时进行妇科检查,超声检查可发现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典型表现,腹腔镜检查是诊断金标准。治疗方案需根据年龄、生育需求等个体化制定,包括药物抑制内膜生长或手术清除病灶等措施。
子宫内膜异位症可通过妇科检查、影像学检查、血清标志物检测、腹腔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方式诊断。诊断过程中需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结果综合判断。
1、妇科检查双合诊或三合诊可触及盆腔内触痛结节或固定包块,典型表现为子宫后倾固定、骶韧带增粗触痛。部分患者阴道后穹窿可见紫蓝色结节,月经期检查阳性率更高。检查时需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疼痛。
2、影像学检查经阴道超声是首选检查方法,可显示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特征性云雾状低回声。磁共振成像对深部浸润型病灶分辨率更高,能清晰显示直肠阴道隔、骶韧带等部位病变。影像学检查无创且可重复进行。
3、血清标志物CA125水平可能轻度升高,但特异性较低,需结合其他检查。部分研究显示HE4、IL-6等新型标志物可能提高诊断准确性。血清标志物更适用于疗效监测而非单独诊断。
4、腹腔镜检查腹腔镜下可见盆腔腹膜紫蓝色或褐色病灶、卵巢巧克力囊肿等典型表现,是目前诊断金标准。术中可同时进行病灶切除或电凝治疗,兼具诊断和治疗价值。需注意罕见并发症如肠管损伤。
5、病理活检镜下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细胞是确诊依据,但深部浸润型病灶可能因纤维化导致组织学特征不典型。活检标本应包含病灶全层,避免假阴性结果。
确诊后需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轻度患者可尝试药物保守治疗,中重度或合并不孕者建议手术干预。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诱发经血逆流,保持规律作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疼痛明显时可局部热敷,但需警惕掩盖病情进展。建议每3-6个月复查超声监测病灶变化,育龄期患者应做好长期管理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