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杂性肛瘘切除术后可能出现肛门功能异常、创面感染、肛门狭窄、复发及瘢痕形成等后遗症。
1、肛门功能异常:
手术可能损伤肛门括约肌,导致控便能力下降,表现为排气或排便失禁。轻度损伤可通过提肛训练改善,重度需生物反馈治疗。术后早期出现漏液属正常现象,多数3个月内逐渐恢复。
2、创面感染:
肛周潮湿环境易滋生细菌,术后创面感染发生率达15%-30%。表现为红肿热痛、脓性分泌物,需及时清创并选用敏感抗生素。糖尿病患者更需严格控制血糖以降低感染风险。
3、肛门狭窄:
瘢痕挛缩可能导致肛门直径缩小,排便困难发生率为5%-10%。术后定期扩肛可有效预防,已形成狭窄者需渐进式扩肛器治疗,严重者需肛门成形术。
4、瘘管复发:
高位复杂性肛瘘复发率可达20%,与术中未能彻底清除内口或分支瘘管有关。复发常表现为原部位再次肿痛流脓,需MRI评估后行二次手术。
5、瘢痕不适:
切口愈合后可能形成质硬瘢痕组织,坐位时产生牵拉感或异物感。瘢痕软化膏配合局部按摩可改善症状,顽固性瘢痕需注射糖皮质激素治疗。
术后应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及30克膳食纤维摄入,推荐燕麦、火龙果等软化粪便的食物。避免久坐久站,每日进行10分钟提肛运动。创面完全愈合前禁止盆浴,便后使用38℃温水冲洗。术后3个月、6个月需定期复查肛门指诊及超声,监测复发迹象。出现发热、剧烈疼痛或大量出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