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肝硬化在B超检查中主要表现为肝实质回声增粗、肝表面欠光滑、肝静脉变细、门静脉增宽、脾脏轻度肿大。肝硬化是慢性肝病发展的终末阶段,早期诊断对延缓病情进展至关重要。
1、肝实质回声增粗B超下可见肝脏内部回声弥漫性增强且分布不均,呈现颗粒状或网状改变。这是由于肝细胞坏死、纤维组织增生导致声波反射界面增多所致。需注意与脂肪肝的均匀性回声增强相鉴别,后者通常不伴肝表面形态改变。
2、肝表面欠光滑正常肝脏表面呈平滑弧形,早期肝硬化时可见肝包膜轻度凹凸不平或细锯齿样改变。这种表现源于再生结节形成和纤维隔收缩,但尚未出现典型结节状隆起。检查时需要多切面观察肝左叶及右叶下缘。
3、肝静脉变细肝中静脉、肝右静脉管径较正常变细,走行僵硬或显示不清。纤维组织增生压迫肝窦及中央静脉,导致肝内血管床减少。彩色多普勒可显示血流速度减慢,但门静脉血流方向仍为向肝性。
4、门静脉增宽门静脉主干内径超过13毫米,脾静脉内径超过10毫米。门脉高压导致侧支循环尚未充分建立时,门静脉系统呈被动扩张状态。需结合脾脏大小综合判断,单纯门静脉增宽也可见于高动力循环状态。
5、脾脏轻度肿大脾脏厚度超过40毫米或长度超过120毫米,属于门脉高压最早出现的代偿性改变。脾脏回声可正常或稍增强,脾静脉迂曲扩张。需排除感染、血液病等导致的脾大,连续监测脾脏变化更有意义。
早期肝硬化患者应严格戒酒,避免服用肝毒性药物,适量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豆制品。建议每3-6个月复查B超、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扫描,动态监测门脉高压进展。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者需限制坚硬食物,保持大便通畅。出现腹胀、下肢水肿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必要时进行胃镜或CT检查评估并发症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