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道出血可通过出血特征、伴随症状及检查手段区分部位,主要有呕血与黑便、便血颜色差异、腹痛位置、内镜检查、影像学检查五种方法。
1、呕血与黑便上消化道出血常见呕血或柏油样黑便,血液经胃酸作用呈咖啡渣样。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多为鲜红色呕血,胃溃疡出血常伴黑便。出血量较大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血便,需结合其他症状综合判断。
2、便血颜色差异下消化道出血通常表现为鲜红色血便,血液未经过消化液作用。结肠出血血液多附着于粪便表面,直肠出血可见便后滴血。小肠出血可能呈现暗红色或果酱样大便,与出血速度和肠道停留时间相关。
3、腹痛位置上消化道出血多伴上腹部疼痛,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具有节律性。下消化道出血腹痛多位于中下腹,憩室炎常伴左下腹痛,缺血性肠病疼痛呈阵发性加剧。疼痛性质与部位可为定位诊断提供线索。
4、内镜检查胃镜检查能直接观察食管、胃、十二指肠病变,肠镜可探查结直肠出血源。胶囊内镜适用于小肠出血诊断,具有无创优势。急诊内镜检查应在出血24小时内进行,诊断准确率较高。
5、影像学检查血管造影可发现活动性出血病灶,CT增强扫描有助于肿瘤性出血定位。核素扫描对间歇性出血敏感度较高。选择性动脉栓塞既能诊断又能治疗,适用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患者。
出现消化道出血症状应立即禁食并卧床休息,避免剧烈运动加重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呕血误吸,记录出血量及排便次数。及时就医完善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实验室检查,根据出血部位选择针对性治疗。恢复期饮食应从流质逐步过渡到低纤维软食,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定期复查内镜评估治疗效果,长期服用抗凝药物者需监测凝血功能。
外耳道疖和中耳炎可通过发病部位、症状表现及病因进行区分。
外耳道疖是外耳道皮肤毛囊或皮脂腺的细菌感染,常见于挖耳损伤或游泳后进水诱发。典型症状为耳廓牵拉痛、耳屏压痛,局部可见红肿疖肿,严重时可有脓液流出,但听力通常不受影响。病因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与局部皮肤屏障破坏有关。中耳炎则是中耳腔的炎症,分为急性和慢性,多继发于上呼吸道感染。主要症状为耳深部胀痛、听力下降、耳闷感,急性期可能伴随发热,鼓膜检查可见充血或穿孔。儿童因咽鼓管较短更易发病,常见病原体为肺炎链球菌或流感嗜血杆菌。
日常需避免频繁挖耳,保持耳道干燥,出现耳痛或听力异常建议尽早就医明确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