牙槽骨突出通常可以治疗,主要方式有正畸治疗、正颌手术、牙齿矫正器、骨皮质切开术、种植修复等。牙槽骨突出可能与遗传因素、不良口腔习惯、颌骨发育异常、牙齿排列不齐、外伤等因素有关,通常表现为面部轮廓异常、咬合功能紊乱、发音障碍等症状。
1、正畸治疗正畸治疗适用于轻度牙槽骨突出,通过佩戴固定或活动矫治器调整牙齿位置,改善颌骨关系。治疗周期较长,需定期复诊调整矫治力度。常见矫治器包括金属托槽、陶瓷托槽、隐形矫治器等。治疗期间需注意口腔卫生,避免过硬食物。
2、正颌手术正颌手术针对中重度骨性突出,通过截骨术调整上下颌骨位置。术前需进行三维影像评估,术中联合正畸治疗确保咬合关系。术后可能出现肿胀、疼痛,需流质饮食并配合抗生素预防感染。手术风险包括神经损伤、出血等,需由颌面外科专家操作。
3、牙齿矫正器功能性矫正器适用于青少年颌骨发育异常,利用生长潜力引导颌骨改建。常见类型有Frankel矫治器、Twin-block矫治器等。需每日佩戴16小时以上,配合肌功能训练。治疗关键期为8-14岁,成年后效果有限。
4、骨皮质切开术骨皮质切开术联合正畸可加速牙齿移动,适用于成人患者。通过微创手术切开牙槽骨皮质层,降低牙齿移动阻力。术后3-5天可能出现牙龈肿胀,需使用氯己定含漱液维护口腔卫生。该技术可缩短治疗周期,但需严格筛选适应症。
5、种植修复种植修复适用于伴有牙齿缺失的病例,通过植入人工牙根恢复咬合功能。术前需评估骨量,骨量不足时需进行骨增量手术。种植体选择包括钛合金、锆陶瓷等材质,修复后需定期维护。禁忌症包括未控制的牙周炎、严重系统性疾病等。
牙槽骨突出患者日常应避免吮指、口呼吸等不良习惯,使用含氟牙膏维护口腔卫生。饮食注意补充钙质与维生素D,避免单侧咀嚼。正畸治疗期间需使用牙缝刷清洁托槽,定期进行牙周检查。出现牙龈出血、牙齿松动等症状应及时复诊,严重骨性畸形建议18岁后评估手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