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露排出肉块状可能由子宫复旧不全、胎盘胎膜残留、宫腔感染、凝血功能障碍、子宫肌瘤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治疗、清宫手术、抗感染治疗、止血治疗、肌瘤剔除术等方法处理。
1、子宫复旧不全产后子宫收缩乏力可能导致恶露中混有蜕膜组织,形成肉块状物质。常伴随恶露量多、持续时间延长。可遵医嘱使用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宫缩,或益母草颗粒帮助子宫恢复。若合并贫血需配合多糖铁复合物胶囊补铁。
2、胎盘胎膜残留分娩时胎盘娩出不完整,残留组织坏死脱落时可能出现暗红色肉样组织排出。多伴有不规则阴道流血和下腹坠痛。需通过超声检查确诊,必要时行清宫术,术后可服用产妇安合剂预防感染。
3、宫腔感染产褥期细菌上行感染可引起子宫内膜炎症,导致坏死组织混合脓性分泌物排出。常见发热、恶露异味等症状。需进行分泌物培养,遵医嘱使用头孢克肟分散片联合甲硝唑片抗感染治疗。
4、凝血功能障碍妊娠期高血压或血液系统疾病可能引发凝血异常,形成血块混杂在恶露中。可能伴随皮肤瘀斑、注射部位渗血等表现。需检测凝血功能,必要时静脉输注氨甲环酸氯化钠注射液改善凝血。
5、子宫肌瘤黏膜下肌瘤在产后可能发生变性坏死,排出腐肉样组织。通常有经量增多病史,超声可见肌瘤影像。根据肌瘤大小选择米非司酮片药物保守治疗或宫腔镜肌瘤电切术。
产后应每日观察恶露性状变化,使用专用产褥垫并记录排出量。保持会阴清洁,每2-3小时更换卫生巾,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饮食宜补充优质蛋白如鱼肉、鸡蛋,适量进食动物肝脏帮助造血。避免久坐久站,可进行凯格尔运动促进盆底恢复。若肉块排出持续超过3天或伴有发热、大出血需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