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增多症通常不是绝症,多数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血小板增多症可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类,原发性与骨髓异常增殖有关,继发性可能由感染、缺铁、肿瘤等因素诱发。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属于慢性骨髓增殖性肿瘤,但进展缓慢,患者生存期常超过10年。规范使用羟基脲片、阿司匹林肠溶片等药物可降低血栓风险,干扰素α-2b注射液能抑制骨髓增殖。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在纠正贫血、控制感染等诱因后,血小板计数多能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头痛、肢体麻木等血栓症状,需警惕心脑血管并发症。
极少数患者可能进展为骨髓纤维化或急性白血病,此类转化概率较低。基因突变类型、年龄等因素会影响疾病转归,JAK2V617F阳性患者需更密切监测。妊娠期血小板显著增高可能增加流产风险,需由血液科与产科联合管理。
血小板增多症患者应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出血,定期监测血常规与凝血功能。饮食需限制高嘌呤食物,保持每日2000毫升饮水量。出现视物模糊、胸痛等症状时需立即就医。建议每3-6个月进行骨髓穿刺与基因检测评估病情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