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各地血管外科近年来对上述技术都有采用,在治疗静脉曲张方面取得很大的进展和成果。不过综观全局,国内在治疗静脉曲张仍然存在了一些问题。
过度医疗的问题
静脉曲张手术是一项较为普通的手术,术前的诊断对于大部分病人来讲应该比较简单明确。应该说,对于一位有经验的血管外科医生来讲,通过体格检查就可以明确诊断。这样看来,绝大部分病人在术前并不需要做深静脉的B超和造影。而事实上,有相当的医疗机构动则就采用深静脉造影,使得病人有冒造影所带来的一系列并发症的风险。如:造影剂量过敏或是血栓形成等。同时造影明显增加了病人的治疗成本,延长了手术的等待时间。不过,对于经验不足的医生或是临床较为疑难的病例,静脉造影还是必要的。在术后,许多医疗机构对静脉曲张手术病人采用抗生素治疗也是不恰当的。因为大隐静脉手术如果没有感染性溃疡的情况下,是属于无菌手术类别,没有使用抗生素的指证。在术前或术后的这些不科学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过度医疗”。这里有医生的理念和学术水平高低因素,也不否认有经济上的利益驱使。
术式的选择问题
有不少医疗机构在选择术式上依赖于该机构所拥有的设备,而不是针对病人的具体病情。由于治疗静脉曲张的设备价格均比较昂贵,如:激光、射频、刨吸等设备均在数十万人民币以上,大部分医院只采购其中的一台设备。因此在市场营销上,大部分医院只会宣传其拥有的设备技术如何好,夸大其治疗的适应范围。也不难理解有些医院说激光是治疗静脉曲张的最好手段。而另外一家医院则声称射频是治疗静脉曲张的最好手段。这些说法其实都不科学,就像开始所介绍的,每一种设备都有其优点和缺点,要根据病人的具体病情选用其中一种或合用。
治疗效果的评判
静脉曲张严格意义来讲,它是许多种疾病的临床表现,静脉曲张本身除了影像美观上的改变以外,本身对身体并无大碍,但是静脉曲张长期发展所带来的一些并发症,如:血栓形成、溃疡、水肿等,才是影响病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因素。所以治疗静脉曲张的主要目的是防止这些并发症或是出于美容的目的。对于静脉曲张的效果评估应该着重于病人的感受和生活质量的改善,并且对于长期效果要进行随访。有些医疗机构采用硬化剂注射在短期内静脉曲张确实会消失,但是由于病变主干静脉没有处理而导致大部分病人在数年后会复发。对于激光和射频手术的评估,这几年也发现如果不是有经验的医生操作的话,大隐静脉主干有可能出现再通现象导致复发。刨吸技术虽然只有两个切口,但其创伤的范围,面积大部分是在皮下,因此术后皮下淤血情况较为严重,需要绷带包扎时间较长,中国病人难以接受术后恢复相对较慢。
欢迎点击访问飞华健康网静脉曲张专题:http://www.fh21.com.cn/waike/jmqz/
大隐静脉曲张合并血栓形成可通过加压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该病症通常与静脉瓣膜功能不全、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内皮损伤等因素相关,可能伴随下肢肿胀、皮肤色素沉着、局部硬结等症状。
1. 加压治疗医用弹力袜或弹性绷带可促进静脉回流,减轻下肢淤血。适用于早期浅静脉血栓或术后辅助治疗,需白天持续穿戴并保持适度压力。使用期间需观察皮肤状况,避免压力不均导致局部缺血。对于合并活动性溃疡患者,需配合创面处理后再行加压治疗。
2. 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可抑制血栓扩展,利伐沙班片能阻断凝血因子活性。用药期间需监测凝血功能,警惕出血风险。合并肾功能不全者需调整剂量,妊娠期患者应选择安全性更高的达肝素钠注射液。药物疗程通常需维持3-6个月,严重者需延长至12个月。
3. 血栓清除术经皮机械性血栓清除术通过导管抽吸血栓,适用于急性期中央型血栓。术后需联合抗凝治疗防止复发,该术式能保留静脉瓣膜功能,但存在血栓脱落导致肺栓塞风险。对于局限性血栓可采用超声引导下导管溶栓,将尿激酶直接注入血栓部位溶解。
4. 静脉剥脱术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加剥脱术可根治曲张静脉,适合反复血栓形成患者。术中需彻底清除病变血管,术后早期下床活动预防深静脉血栓。微创的射频闭合术通过热能使静脉闭锁,创伤较小但费用较高。两种术式均需在血栓稳定后实施,急性期禁止手术干预。
5. 腔静脉滤器对于抗凝禁忌或反复肺栓塞患者,可植入下腔静脉滤器拦截脱落血栓。滤器分为临时型和永久型,需根据患者年龄及血栓特征选择。放置后仍需配合抗凝治疗,临时滤器应在危险期过后及时回收,避免长期留置导致滤器移位或穿孔等并发症。
患者应避免久站久坐,休息时抬高患肢促进血液回流。控制体重减少静脉压力,戒烟防止血管痉挛。穿着医用弹力袜期间每日检查下肢皮肤,出现红肿热痛需及时就医。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C增强血管弹性,限制高盐饮食预防水肿。术后患者需遵医嘱定期复查血管超声,监测血栓复发情况。合并糖尿病者需严格控制血糖,避免血管病变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