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血友病是一种遗传性出血性疾病。发病原因是由于患者的血液中先天缺乏某种因子,根据缺乏因子的不同分为三种类型:血友病甲(缺乏凝血因子Ⅲ,又称血友病A)、血友病乙(缺乏凝血因子Ⅸ,又称血友病B)和血友病丙(缺乏凝血因子Ⅺ)。血友病甲和血友病乙均属X性联隐性遗传,一般由女性传递,男性发病。血友病丙较少见,为常染色体不完全隐性遗传,男女均可发病。通常所说的血友病是指血友病甲。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组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包括:①血友病甲:即因子Ⅷ(又称抗血友病球蛋白,AHG)缺乏症;②血友病乙:即因子Ⅸ(又称血浆凝血活酶成分,PTC)缺乏症:③血友病丙:即因子Ⅺ(又称血浆凝血活酶前质,PTA)缺乏症。这一组疾病并不罕见,其发病率为5~10/10万,以血友病甲较为常见。其共同特点为终身轻微损伤后有长时间出血的倾向。
血友病属于X染色体连锁隐性遗传病,致病基因突变通过母亲携带者传递给下一代,男性发病概率显著高于女性。血友病遗传方式主要有X连锁隐性遗传、自发基因突变两种类型。
1、X连锁隐性遗传约70%血友病患者通过X连锁隐性遗传获得致病基因。母亲作为携带者将突变X染色体传递给子女时,男性子代因仅有一条X染色体而发病,女性子代需两条X染色体均携带突变才会发病。该类型患者通常有家族出血病史,表现为关节腔反复积血、外伤后凝血时间延长等症状。基因检测可明确F8或F9基因突变,治疗需定期输注凝血因子浓缩剂如人凝血因子VIII冻干粉、重组人凝血因子IX注射液等。
2、自发基因突变约30%患者无家族遗传史,由F8或F9基因新生突变导致。这类突变可能发生在生殖细胞形成期或胚胎早期发育阶段环境因素如辐射、化学物质暴露可能增加突变概率。自发突变患者临床表现与遗传型相同,需通过凝血功能筛查和基因测序确诊。预防性治疗可选用艾美赛珠单抗注射液等新型药物,同时需避免使用阿司匹林等影响血小板功能的药物。
血友病患者应建立规律随访计划,每3-6个月评估关节功能并监测抑制物产生。日常活动需佩戴医疗警示标识,避免剧烈运动和高风险外伤。家庭可配备冰袋处理急性出血,饮食注意补充维生素K和铁剂。育龄期女性携带者建议孕前进行遗传咨询,通过胚胎植入前遗传学诊断技术可阻断致病基因传递。出血急性期应立即按标准剂量输注凝血因子,同时记录出血部位、时间和治疗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