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可能发展为子宫内膜癌。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的发生主要与长期雌激素刺激、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糖尿病、遗传因素等原因有关。
1、雌激素刺激:
长期无孕激素拮抗的雌激素暴露是主要诱因,常见于绝经后激素替代治疗不规范或卵巢功能异常患者。临床需通过孕激素药物逆转内膜增生,必要时需切除子宫。
2、代谢异常:
肥胖患者脂肪组织中的芳香化酶能将雄激素转化为雌激素,导致内膜持续增生。体重指数超过30者需通过减重改善代谢,同时配合孕激素治疗。
3、内分泌疾病:
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因排卵障碍导致孕激素缺乏,可能伴随胰岛素抵抗。治疗需调节月经周期,二甲双胍等胰岛素增敏剂可辅助改善内膜状态。
4、糖代谢紊乱:
2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胰岛素状态会刺激内膜细胞增殖。控制血糖水平是关键,必要时需在内分泌科指导下进行药物干预。
5、遗传易感性:
林奇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携带者具有较高癌变风险。建议基因检测确认后,40岁前完成预防性子宫切除术。
确诊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后,建议每3-6个月进行超声监测和内膜活检。日常需保持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饮食应控制精制碳水化合物摄入,增加十字花科蔬菜和全谷物比例,维持BMI在18.5-23.9范围。绝经后女性使用激素替代治疗时,必须配合足量孕激素保护子宫内膜。有生育需求者应在医生指导下尽早完成生育计划,产后需加强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