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二级预防药物主要有抗血小板药物、他汀类药物、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1、抗血小板药物:
抗血小板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聚集减少血栓形成风险。常用药物包括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替格瑞洛。这类药物需长期服用,但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
2、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能有效降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常用药物有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和辛伐他汀。用药期间需监测肝功能与肌酸激酶水平。
3、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肌缺血。常用药物包括美托洛尔、比索洛尔和卡维地洛。使用时需注意心率与血压变化,支气管哮喘患者慎用。
4、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能改善心室重构,常用药物有培哚普利、雷米普利和依那普利。用药初期需监测肾功能与血钾水平,可能出现干咳等不良反应。
5、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
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适用于不能耐受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患者,常用药物包括缬沙坦、氯沙坦和厄贝沙坦。这类药物对肾功能影响较小,但需定期检测血钾。
冠心病患者除规范用药外,需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限制动物内脏等高胆固醇食物。建议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等。戒烟限酒,保持规律作息,控制体重在正常范围。定期监测血压、血糖和血脂水平,每3-6个月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出现胸痛加重或持续不缓解时需立即就医。
寒冷天气可能诱发冠心病发作或加重病情,主要影响包括血管收缩、血压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脏负荷增大、炎症反应加剧。
1、血管收缩:
低温刺激会导致体表血管反射性收缩以减少热量散失,冠状动脉也可能发生痉挛性收缩。这种生理性代偿反应可能造成心肌供血不足,尤其对已有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风险更高。建议冠心病患者在寒冷季节保持室内温暖,外出时穿戴保暖衣物并覆盖口鼻。
2、血压升高:
寒冷环境下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促使儿茶酚胺类物质分泌增加,引起心率增快和外周血管阻力上升。血压骤升可能诱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增加心肌梗死风险。日常需规律监测血压,避免清晨寒冷时段剧烈活动。
3、血液黏稠度增加:
低温会使血液中纤维蛋白原浓度上升,血小板聚集性增强,血液流动速度减缓。这种改变容易形成血栓,堵塞已狭窄的冠状动脉。适当饮水、控制血脂以及遵医嘱使用抗血小板药物有助于预防。
4、心脏负荷增大:
寒冷时人体基础代谢率提高,心脏需增加做功维持体温,同时外周血管收缩使后负荷加重。双重压力可能导致心功能代偿不全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症状。建议采用分层穿衣法保持恒温,避免突然暴露于冷空气中。
5、炎症反应加剧:
低温环境可能激活免疫系统,促进C反应蛋白等炎症因子释放,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程。合并呼吸道感染时更会加重心脏负担。冬季应注意预防流感,接种肺炎疫苗和流感疫苗。
冠心病患者冬季需特别注意保暖防护,室内温度建议维持在18-22摄氏度,外出时穿戴帽子、围巾、手套等防寒装备。饮食上可适量增加温补类食物如生姜、红枣,避免高脂饮食。运动选择室内有氧训练,时间安排在午后温暖时段。定期复查心电图和心脏超声,随身携带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如出现持续胸痛、气促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