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常规检查建议在晨起后首次排尿时进行最准确。晨尿浓缩度高,检测结果受饮食、运动等因素干扰小,主要影响因素有夜间尿液浓缩、空腹状态、体位变化、饮水量和标本留取时间。
晨尿经过6-8小时膀胱蓄积,尿液成分浓缩,病理成分如蛋白、细胞、管型等更易被检出。夜间人体代谢率降低,肾小球滤过率相对稳定,能更好反映肾脏基础功能状态。
晨起未进食水可避免饮食对尿糖、尿酮体等指标的干扰。空腹状态下尿pH值更稳定,维生素C排泄量较低,能减少对隐血、胆红素等检测项目的假阴性影响。
卧位休息后首次排尿可降低体位性蛋白尿的干扰。直立活动会增加肾小球滤过压力,可能导致功能性蛋白尿,而晨尿能更好区分病理性与生理性蛋白尿。
检查前12小时应控制饮水量在1500ml以内。过量饮水会稀释尿液,导致尿比重降低,可能掩盖轻度蛋白尿;而脱水状态会使尿比重异常升高,干扰红细胞形态判断。
排尿后1小时内送检可保证结果可靠性。延迟检测会导致尿液酸碱度改变,细胞溶解,细菌繁殖等问题。夏季高温环境下需在30分钟内送检,冬季不宜超过2小时。
除晨尿外,随机尿检测适用于急诊筛查,但需避开剧烈运动后2小时内。留取中段尿可减少污染,女性应避开月经期。检查前3天避免高蛋白饮食、维生素C补充剂及深色食物。存在尿路感染症状时应立即检查,无需等待晨尿。糖尿病患者需同时检测空腹和餐后尿糖,肾脏疾病患者建议加做24小时尿蛋白定量。日常保持每日1500-2000ml饮水量,排尿间隔不超过3小时,有助于维护泌尿系统健康。
测量血压时通常建议采用坐位,坐位测量血压的准确性高于卧位。血压测量结果可能因体位不同而出现差异,坐位更符合日常生理状态,能更准确反映血压水平。
坐位测量血压时需保持背部挺直、双脚平放地面,手臂与心脏处于同一水平。这种姿势能减少体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避免因平躺导致的下肢静脉回流增加或肌肉紧张造成的误差。使用经过校准的电子血压计或水银血压计,袖带需绑在上臂中部,松紧度以能插入一指为宜。测量前静息5分钟,避免吸烟、饮咖啡或剧烈运动,排空膀胱。重复测量两次取平均值可提高准确性。
卧位测量时需平躺于硬板床,手臂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两侧。部分特殊人群如术后患者、瘫痪者或严重呼吸困难者可能需采用卧位,但可能因血管张力变化导致舒张压偏低。长期卧床者可能出现体位性低血压,需结合立位血压综合评估。部分自动血压计在卧位时可能因袖带位置偏移产生误差,需确保传感器对准动脉位置。
建议日常监测血压时优先选择坐位,记录测量时间与体位以便对比。若发现坐位与卧位血压差值超过10毫米汞柱,或出现头晕等不适症状,应及时就医排查心血管或神经系统疾病。高血压患者需遵医嘱定期监测,避免自行调整用药剂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