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主要包括脑血管疾病、心脏疾病、肾脏损害、视网膜病变及外周动脉疾病。
1、脑血管疾病:
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脑动脉硬化,增加脑出血和脑梗死的风险。脑出血多因微小动脉瘤破裂所致,表现为突发剧烈头痛、意识障碍;脑梗死则因血栓堵塞血管引起,常见肢体偏瘫、言语不清。控制血压可显著降低发病率,需定期监测并遵医嘱调整降压方案。
2、心脏疾病:
高血压使心脏负荷加重,可能引发左心室肥厚、冠心病和心力衰竭。左心室肥厚初期无症状,进展后出现胸闷气短;冠心病典型表现为心绞痛,严重时发生心肌梗死。治疗需联合降压药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同时控制血脂血糖。
3、肾脏损害:
肾小球内高压会导致蛋白尿和肾功能减退,最终发展为尿毒症。早期表现为夜尿增多、微量白蛋白尿,晚期出现水肿、贫血。除严格控压外,需限制蛋白质摄入,必要时进行血液透析或肾移植。
4、视网膜病变:
高血压性视网膜病变分为四级,从动脉狭窄到视乳头水肿,可能造成视力下降甚至失明。定期眼底检查至关重要,控制血压可延缓病变进展,严重者需激光治疗。
5、外周动脉疾病:
下肢动脉硬化表现为间歇性跛行,严重时导致肢体坏疽。典型症状为行走时小腿疼痛、休息后缓解。治疗包括戒烟、运动康复,必要时行血管成形术或搭桥手术。
高血压患者应保持低盐低脂饮食,每日钠盐摄入不超过5克,多食用富含钾的香蕉、菠菜。每周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避免剧烈运动导致血压骤升。戒烟限酒,保证7-8小时睡眠,定期监测血压并记录波动情况。出现头晕、视物模糊等异常症状时需及时就医,不可自行调整药物剂量。
超高度近视并发症可通过光学矫正、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定期监测、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治疗。超高度近视并发症通常由视网膜病变、黄斑病变、青光眼、白内障、视网膜脱离等原因引起。
1、光学矫正:
佩戴合适的眼镜或隐形眼镜是基础治疗手段,可改善视力模糊症状。对于超高度近视患者,建议选择高折射率镜片或硬性透气性隐形眼镜,减少镜片厚度和像差。部分患者可考虑角膜塑形镜夜间佩戴,白天暂时性改善视力。
2、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并发症需使用特定药物,如青光眼患者可使用降眼压药物,黄斑病变可考虑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常用药物包括拉坦前列素滴眼液、雷珠单抗注射液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规范使用。
3、手术治疗:
严重并发症需考虑手术治疗,如视网膜脱离需行玻璃体切割术,白内障需行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高度近视患者行屈光手术需谨慎评估,部分患者可选择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
4、定期监测:
每3-6个月需进行眼底检查、眼压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等检查,早期发现并发症。特别关注视网膜变薄、黄斑区异常等变化,必要时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
5、生活方式调整:
避免剧烈运动和头部剧烈晃动,减少视网膜脱离风险。控制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近距离用眼,保持适宜阅读距离和光线。戒烟限酒,控制血压血糖,减少血管性并发症发生。
超高度近视患者日常需注意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叶黄素、玉米黄质的深色蔬菜,适量补充维生素A、C、E。避免高盐高脂饮食,控制体重。适度进行散步、太极拳等低强度运动,避免跳水、拳击等可能造成眼压波动的剧烈运动。保持规律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疲劳,睡眠时适当抬高床头。外出佩戴防紫外线眼镜,减少强光刺激。保持心情愉悦,避免情绪剧烈波动导致眼压升高。定期进行眼科检查,建立完整的眼健康档案,与医生保持良好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