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超声检查、阴道检查及宫腔探查等检查。产后出血可能与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损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因素有关,需根据具体病因选择针对性检查。
1、血常规血常规可评估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等指标,帮助判断失血程度及是否出现贫血。产后出血患者可能出现血红蛋白进行性下降,若血红蛋白低于70g/L需警惕重度贫血。该检查无需特殊准备,采静脉血后1-2小时即可获取结果。
2、凝血功能凝血功能检查包括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纤维蛋白原等指标,可筛查凝血功能障碍性疾病。产后大出血可能导致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引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检查需采集空腹静脉血,异常结果需结合临床表现综合判断。
3、超声检查超声可直观显示子宫大小、宫腔残留物及盆腔积液情况。经腹或经阴道超声能发现胎盘残留、子宫破裂等病因,检查无辐射且可重复进行。超声提示宫腔异常回声时,可能需进一步行清宫术治疗。
4、阴道检查阴道检查通过直视和触诊评估宫颈、阴道壁损伤程度。检查需在消毒条件下进行,可发现宫颈裂伤、阴道血肿等软产道损伤。发现活动性出血点时需立即缝合止血,检查过程中需密切监测生命体征。
5、宫腔探查宫腔探查术可在麻醉下明确出血部位,同时进行宫腔积血清除。适用于超声检查无法确诊的持续性出血,操作可能发现子宫内翻、胎盘植入等特殊情况。术后需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如头孢呋辛酯片预防感染。
产后出血患者检查期间应保持平卧位,建立双静脉通路快速补液。建议家属准备产妇专用护理垫记录出血量,避免使用卫生巾影响评估。检查后24小时内需密切观察阴道流血、血压及尿量变化,出现头晕、心悸等症状需立即告知医护人员。恢复期可适量进食猪肝、菠菜等富铁食物,但需避免红枣、桂圆等活血食材。
产后出血的早期处理主要有保持平卧位、按摩子宫、应用宫缩剂、检查软产道、补充血容量等方式。产后出血通常由子宫收缩乏力、胎盘因素、软产道裂伤、凝血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
1、保持平卧位立即让产妇取平卧位并抬高下肢,有助于增加回心血量。同时注意保暖,避免因失血导致体温下降。监测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观察阴道出血量及颜色变化。若出现面色苍白、出冷汗等休克表现,需立即建立静脉通路。
2、按摩子宫将一手置于子宫底部,拇指在前其余四指在后均匀有力地按摩宫底,刺激子宫收缩。按摩无效时可配合腹部-阴道双手压迫法,一手在腹部推压宫体,另一手拳头顶住阴道前穹窿。按摩需持续至子宫收缩变硬、出血减少,同时观察有无胎盘胎膜残留。
3、应用宫缩剂可肌内注射缩宫素注射液促进子宫收缩,或舌下含服卡前列甲酯栓。对顽固性出血可静脉滴注卡贝缩宫素注射液,必要时联合使用马来酸麦角新碱注射液。用药期间需监测血压变化,冠心病患者慎用麦角制剂。
4、检查软产道在良好照明下检查宫颈、阴道及会阴部,发现裂伤立即用可吸收线分层缝合。宫颈裂伤超过1厘米需缝合止血,阴道穹窿部裂伤需注意避免损伤输尿管。血肿形成时应切开清除积血,结扎出血点后加压包扎。
5、补充血容量快速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先输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维持循环,根据出血量输注红细胞悬液。每失血500毫升补充10毫升葡萄糖酸钙注射液,维持血钙浓度。监测尿量、中心静脉压指导补液,必要时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纠正凝血异常。
产后出血产妇应绝对卧床24小时,持续心电监护至生命体征平稳。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高铁高蛋白食物如猪肝瘦肉粥、菠菜猪血汤等,避免生冷刺激。每日清洗会阴并观察恶露性状,6周内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院后遵医嘱服用多糖铁复合物胶囊预防贫血,定期复查血常规及子宫复旧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