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岛素注射通常选择腹部、大腿外侧、上臂外侧和臀部外上侧等部位,注射方法包括捏皮注射、垂直进针、缓慢推注等步骤。
腹部是胰岛素吸收最快的部位,适合注射短效或速效胰岛素,需避开肚脐周围5厘米区域。注射前应清洁双手和皮肤,选择无硬结、红肿、瘢痕的正常皮肤区域。捏起皮肤形成皱褶,以45-90度角快速进针,推注药物后停留10秒再拔针。大腿外侧适合中长效胰岛素注射,需避开大腿内侧血管和神经密集区。上臂外侧需他人协助注射,吸收速度中等。臀部外上侧脂肪层较厚,适合注射长效胰岛素,吸收最为缓慢。每次注射应轮换部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需间隔1个月以上。
使用胰岛素笔注射时需检查笔芯是否混匀,预混胰岛素需上下摇晃10次以上。针头应一次性使用,长度选择4-6毫米为宜。注射后无须按摩注射部位,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吸收过快。储存未开封胰岛素需2-8摄氏度冷藏,已开封的可室温保存28天。注射前需检查药液有无结晶或絮状物,预混胰岛素出现分层时需重新混匀。
建议定期监测血糖变化,记录注射时间和剂量。如出现注射部位脂肪增生、淤青或感染,应及时就医调整注射方案。外出携带胰岛素需避免高温或冷冻,乘坐飞机时应随身携带避免托运。注射胰岛素需配合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形成规律的注射时间表有助于维持血糖稳定。
胰岛素由胰腺中的胰岛β细胞分泌产生。胰岛是胰腺内分泌部的重要结构,主要由α细胞、β细胞、δ细胞等组成,其中β细胞占胰岛细胞总量的多数,负责合成并分泌胰岛素。
胰岛β细胞在血糖调节中起核心作用。当血糖浓度升高时,β细胞通过葡萄糖转运蛋白摄取葡萄糖,经代谢产生三磷酸腺苷,触发细胞膜上钾离子通道关闭和钙离子通道开放,促使胰岛素分泌颗粒与细胞膜融合释放胰岛素。胰岛素是由51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激素,包含A链和B链两条多肽链,通过二硫键连接形成特定空间结构。胰岛素分泌受多种因素调控,除血糖浓度外,还包括氨基酸、游离脂肪酸等营养物质刺激,以及胰高血糖素样肽-1、抑胃肽等肠促胰素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可导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或抵抗,与糖尿病发病密切相关。
胰岛β细胞具有独特的生理特性。这些细胞含有大量胰岛素储存颗粒,每个β细胞约含10000个分泌颗粒,但仅1-5%处于可立即释放状态。β细胞还具有葡萄糖敏感性阈值,通常在血糖达到5毫摩尔每升时启动胰岛素分泌。长期高糖环境可能导致β细胞去分化和凋亡,影响胰岛素合成能力。保护β细胞功能对维持血糖稳态至关重要,建议通过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和定期监测血糖等方式减轻β细胞负担,出现血糖异常时需及时就医评估胰岛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