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干槽症主要表现为拔牙窝剧烈疼痛、口腔异味和拔牙窝空虚。干槽症是拔牙后牙槽窝骨面暴露并发生感染的一种并发症,通常发生在拔牙后3-5天。
干槽症早期症状为拔牙窝持续性钝痛,可能向耳颞部放射,服用常规止痛药效果不佳。随着病情进展,疼痛会逐渐加重为剧烈跳痛,可能伴有同侧头痛。患者常感觉口腔内有明显腐臭味,检查可见拔牙窝内血凝块脱落或溶解,暴露出灰白色骨面,触碰时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能出现低热和下颌淋巴结肿大。
干槽症晚期可能出现邻近牙齿敏感或松动,严重时可能引发颌骨骨髓炎。疼痛持续时间较长,可能持续1-2周,影响正常进食和睡眠。拔牙窝内可见坏死组织,周围牙龈红肿明显,可能出现张口受限。
建议拔牙后保持口腔清洁,避免用力漱口或吮吸伤口,出现异常疼痛及时复诊。
虎牙矫正是否需要拔牙需根据牙齿拥挤程度、咬合关系及颌骨发育情况综合评估,多数患者可通过非拔牙方案矫正,部分严重拥挤或骨骼异常者可能需要拔牙。
对于牙列轻度拥挤或存在足够间隙的患者,正畸医生通常优先采用扩弓、片切或推磨牙向后等方式创造空间。这类方案能保留天然牙齿,通过佩戴固定托槽或隐形矫治器逐步排齐虎牙,治疗周期约1-2年。青少年患者因颌骨可塑性较强,更易通过功能性矫治器引导颌骨发育,避免拔牙。但需注意维持口腔卫生,定期复查调整矫治力度。
当牙弓严重拥挤超过8毫米或存在明显前突时,拔除前磨牙可为虎牙移动提供空间。常见选择拔除第一前磨牙,其位置邻近虎牙利于收拢间隙。拔牙后需配合强支抗控制,防止后牙前移占用间隙。骨性三类错颌伴虎牙异位者,可能需配合正颌手术。拔牙矫正周期相对较长,需2-3年完成牙齿移动与咬合精细调整,期间可能出现暂时性咀嚼不适。
矫正期间应避免啃咬硬物,使用含氟牙膏预防脱矿,配合牙线清理托槽周围。完成矫正后需长期佩戴保持器防止复发,定期口腔检查评估咬合稳定性。饮食注意均衡钙磷摄入,避免单侧咀嚼影响矫治效果。若出现矫治器刮伤口腔黏膜,可使用正畸保护蜡缓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