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纹肌溶解症应挂急诊科或肾内科,可能由剧烈运动、药物副作用、创伤、代谢性疾病、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
1、急诊科横纹肌溶解症急性发作时需紧急处理,急诊科可快速评估肌酸激酶水平、电解质紊乱及肾功能损害。典型表现为肌肉剧痛、尿色加深、乏力,严重时可导致急性肾衰竭。急诊医生会立即进行静脉补液、碱化尿液等抢救措施,必要时转入重症监护。
2、肾内科若以肾功能损伤为主要表现,肾内科负责后续治疗。横纹肌溶解释放的肌红蛋白可堵塞肾小管,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肾内科会监测尿量、肌酐清除率,采用血液净化治疗。常见伴随症状包括水肿、少尿,需警惕高钾血症等并发症。
3、骨科创伤性横纹肌溶解需骨科协同处理,如挤压综合征患者。骨折或肌肉长时间受压会导致大量肌红蛋白入血,骨科医生负责清创减压,同时预防骨筋膜室综合征。典型体征包括患肢肿胀、感觉异常,严重时需手术切开减压。
4、内分泌科代谢性疾病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引发的横纹肌溶解需内分泌科干预。高渗状态和电解质失衡可破坏肌细胞膜,表现为突发肌无力、多尿。内分泌科通过胰岛素治疗纠正代谢紊乱,同时监测心肌酶谱预防心脏损伤。
5、风湿免疫科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多发性肌炎导致的肌溶解需风湿免疫科诊治。免疫介导的肌纤维坏死常伴皮疹、关节痛,需进行肌电图和肌肉活检。治疗以糖皮质激素为主,严重病例需联合免疫抑制剂控制病情进展。
确诊后应严格卧床休息,避免加重肌肉损伤。每日饮水量建议超过2000毫升以促进肌红蛋白排泄,但肾功能不全者需控制入量。恢复期可逐步进行低强度运动,如游泳、步行,运动前后充分补充电解质。饮食选择低脂优质蛋白,限制高钾食物如香蕉、橙子,定期复查肌酶和尿常规。出现心悸、呼吸困难等预警症状时须立即返院。
横纹肌溶解症是指骨骼肌细胞损伤后肌红蛋白等物质释放入血引起的临床综合征,可能由剧烈运动、挤压伤、药物毒性、代谢紊乱、遗传性疾病等因素引起。
1、剧烈运动长时间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肌肉缺血缺氧,细胞膜完整性破坏。常见于马拉松、军事训练等场景,典型表现为肌肉疼痛、尿色加深。需立即停止运动并补充电解质溶液,严重时需静脉水化治疗。
2、挤压伤地震或交通事故等外力压迫使肌肉组织坏死,通常伴随创伤性休克。伤后6小时内可能出现肌红蛋白尿,需尽快解除压迫并碱化尿液,监测肾功能变化。
3、药物毒性他汀类降脂药、抗精神病药等可能干扰肌细胞代谢。临床可见渐进性肌无力伴肌酸激酶升高,停药后多数症状可逆,必要时需血液净化治疗。
4、代谢紊乱低钾血症或甲状腺功能减退可导致细胞能量代谢障碍。患者可能出现对称性近端肌无力,纠正原发病后肌酶逐渐恢复正常水平。
5、遗传性疾病糖原累积病或线粒体肌病等先天缺陷可反复诱发肌溶解,儿童期即出现运动不耐受,需基因检测确诊并避免诱发因素。
日常需避免突然进行超负荷运动,运动后及时补充水分。高温环境下作业应增加休息频次,服用可能引起肌损伤的药物期间需定期监测肌酸激酶。出现肌肉持续疼痛、尿色异常时应立即就医,延误治疗可能引发急性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