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斑狼疮通过规范治疗通常可以控制病情发展,但难以完全根治。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效果与疾病分型、器官受累程度、治疗依从性等因素密切相关。
红斑狼疮属于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现代医学主要通过药物控制免疫异常和炎症反应。早期诊断并坚持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羟氯喹、甲氨蝶呤等,配合糖皮质激素调节免疫,多数患者可实现临床缓解。生物制剂如贝利尤单抗对部分难治性病例有显著效果。定期监测抗体水平和脏器功能,调整治疗方案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
少数重症患者可能出现狼疮肾炎、神经精神狼疮等严重并发症,需强化免疫抑制治疗或血浆置换。合并抗磷脂抗体综合征者需长期抗凝。妊娠期患者需在风湿免疫科和产科共同监护下调整用药方案。紫外线暴露、感染、应激等因素可能诱发疾病活动,需严格规避。
红斑狼疮患者应保持规律作息,避免日晒,适度补充维生素D和钙质。定期复查血常规、尿常规、补体等指标,出现发热、皮疹加重等症状及时就医。心理疏导和家庭支持对改善长期预后具有重要作用,建议加入患者互助组织获取社会支持。
脑梗做CT能看出来,但早期可能不敏感,需结合其他检查确诊。
CT检查对脑梗死的诊断有一定局限性,尤其是发病6小时内的超急性期。此时脑组织尚未出现明显密度改变,CT可能显示正常或仅有轻微脑沟变浅。随着时间推移,24-48小时后缺血区域会逐渐出现低密度影,此时CT可清晰显示梗死灶范围。对于后循环梗死或小灶性梗死,CT的检出率相对较低。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对早期脑梗死的敏感性更高,可在发病数分钟内显示异常信号。
部分特殊类型脑梗如腔隙性梗死或脑干梗死,CT可能难以发现。对于疑似脑梗患者,即使CT未发现异常,仍需结合临床症状和其他检查综合判断。脑梗急性期CT检查的主要价值在于排除脑出血等需紧急处理的疾病。
患者出现言语不清、肢体无力等疑似脑梗症状时应立即就医,避免延误治疗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