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克发生的基本环节主要有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重要器官功能损害等。休克是机体有效循环血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的临床综合征,需及时干预防止多器官衰竭。
1、微循环障碍休克早期因血管活性物质释放导致微动脉收缩,毛细血管前阻力增加,血流重新分配。随着病情进展,酸性代谢产物堆积使毛细血管后括约肌松弛,血液淤滞在微循环中,有效循环血量进一步减少。此时可能伴随皮肤湿冷、尿量减少等症状,需通过补液扩容改善组织灌注。
2、细胞代谢紊乱组织缺氧导致细胞有氧代谢障碍,无氧酵解增强产生大量乳酸,引发代谢性酸中毒。钠钾泵功能障碍使细胞内钙超载,线粒体损伤加剧能量危机。临床可见意识模糊、呼吸深快等表现,需纠正酸碱失衡并给予氧疗。
3、重要器官功能损害持续低灌注可引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肾脏表现为少尿或无尿,心肌收缩力下降加重循环衰竭,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需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必要时采用血管活性药物如多巴胺注射液、去甲肾上腺素注射液维持器官灌注。
4、炎症介质释放缺血再灌注损伤激活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释放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等促炎因子,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临床可见体温异常、心率增快,可考虑使用乌司他丁注射液抑制过度炎症反应。
5、凝血功能异常血管内皮损伤暴露胶原组织,激活凝血系统形成微血栓,同时纤溶系统受抑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表现为皮肤瘀斑、穿刺点渗血,需补充凝血因子,严重时使用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抗凝治疗。
休克患者应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建立两条以上静脉通路快速补液。监测中心静脉压、尿量等指标,早期识别并处理诱因。恢复期需循序渐进增加活动量,补充优质蛋白如乳清蛋白粉促进组织修复,定期复查血常规、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恢复情况。
抢救过敏性休克的首选药物是肾上腺素注射液。过敏性休克属于急重症,需立即肌内注射肾上腺素,同时配合吸氧、静脉输液等措施。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喉头水肿等症状时,必须第一时间就医。
1、肾上腺素注射液肾上腺素注射液通过激动α和β受体,能快速收缩血管、升高血压、缓解支气管痉挛。该药可对抗过敏性休克导致的全身血管扩张和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是国际指南明确的一线抢救用药。使用前需确认无禁忌证如严重心脏病,注射后需监测心率血压变化。
2、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液等糖皮质激素作为二线药物,能抑制免疫反应和炎症介质释放。通常在肾上腺素起效后静脉给药,用于防止迟发相过敏反应。需注意大剂量使用可能诱发高血糖或消化道出血等不良反应。
3、抗组胺药盐酸异丙嗪注射液等H1受体拮抗剂可阻断组胺作用,辅助改善皮肤瘙痒和荨麻疹症状。该类药物起效较慢,不能替代肾上腺素,多与糖皮质激素联用。注射时需警惕嗜睡、低血压等副作用。
4、支气管扩张剂硫酸沙丁胺醇雾化溶液适用于合并严重支气管痉挛者,通过β2受体激动作用缓解呼吸困难。需与肾上腺素配合使用,避免单独应用延误抢救。雾化吸入时可能引起心悸或震颤。
5、血管活性药物多巴胺注射液在顽固性低血压时可作为备选,通过激动多巴胺受体维持重要器官灌注。需在充分扩容后使用,并严格调整输注速度。用药期间需持续心电监护防止心律失常。
发生过敏性休克后除药物抢救外,需立即移除过敏原,保持呼吸道通畅。患者应平卧并抬高下肢,避免突然改变体位。恢复期需排查过敏原因,随身携带肾上腺素自动注射笔。日常注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物质,接种疫苗或使用新药前需告知医生过敏史。建议定期进行过敏原检测,高风险人群可考虑脱敏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