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异常等。肠梗阻可能是由肠粘连、肠套叠、肠扭转、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原因引起的,建议患者及时就医。
1、腹痛肠梗阻患者通常会出现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多位于脐周或下腹部,疼痛程度与梗阻部位和程度有关。腹痛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随着病情进展可能转为持续性疼痛。肠梗阻引起的腹痛多与肠道内容物无法顺利通过有关,肠道蠕动增强导致肠壁牵拉和痉挛。
2、腹胀肠梗阻会导致肠道内气体和液体积聚,引起腹部膨隆。腹胀程度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腹胀较轻,低位梗阻腹胀明显。腹胀可能伴随腹部紧张感,严重时可出现腹壁静脉曲张。腹胀会随着梗阻时间延长而逐渐加重。
3、呕吐肠梗阻患者常出现呕吐症状,呕吐物初期为胃内容物,后期可能含有胆汁或粪样物质。呕吐频率和内容物性质与梗阻部位相关,高位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低位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反复呕吐可能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4、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患者会出现停止排便和排气,这是肠梗阻的典型症状之一。部分性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气体或粪便排出。停止排便排气时间越长,提示梗阻程度越严重。长期不排便可能导致肠壁缺血坏死等严重后果。
5、肠鸣音异常肠梗阻早期肠鸣音亢进,可听到高调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病情发展,肠鸣音可能逐渐消失,提示可能出现肠麻痹。肠鸣音变化有助于判断肠梗阻的病理类型和严重程度,是重要的体格检查指标。
肠梗阻患者应注意卧床休息,禁食禁水,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可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使用热敷缓解腹痛,但需注意避免烫伤。密切观察症状变化,如出现持续剧烈腹痛、呕吐物带血、高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治疗期间应严格遵医嘱,不可自行使用泻药或止痛药物,以免掩盖病情。恢复期应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选择易消化低渣食物,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
晚期肠梗阻并非绝对无法治疗,但病情严重时可能因多器官衰竭导致预后极差。肠梗阻晚期处理方式主要有解除梗阻、胃肠减压、营养支持、控制感染、对症治疗等,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方案。
1、解除梗阻对于机械性肠梗阻晚期患者,若全身状况允许仍可考虑手术探查。手术方式包括肠粘连松解术、肠切除吻合术或肠造口术,但需评估患者心肺功能及凝血状态。肿瘤导致的梗阻可采用支架置入或姑息性造瘘缓解症状。
2、胃肠减压通过鼻胃管或肠梗阻导管进行持续吸引减压,能有效缓解腹胀呕吐症状。减压同时需监测电解质平衡,防止低钾低钠血症。对于完全性梗阻患者,减压可为后续治疗创造条件。
3、营养支持晚期患者常伴有严重营养不良,需通过中心静脉给予全肠外营养支持。营养配方应包含足量氨基酸、脂肪乳剂及葡萄糖,同时补充维生素和微量元素。逐步过渡至肠内营养时需选用短肽型或氨基酸型制剂。
4、控制感染肠屏障功能受损易导致细菌移位,引发脓毒血症。经验性使用广谱抗生素如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盐酸莫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等,后根据药敏调整。严重感染需联合糖皮质激素控制炎症反应。
5、对症治疗针对剧烈腹痛可使用盐酸哌替啶注射液镇痛,配合山莨菪碱注射液解除痉挛。顽固性呕吐可用盐酸昂丹司琼注射液止吐。同时需纠正酸碱失衡,维持循环稳定,必要时进行血液净化治疗。
晚期肠梗阻患者家属需配合医护人员做好口腔护理和皮肤护理,每2小时协助翻身预防压疮。饮食上暂时禁食禁水,待梗阻缓解后从流质饮食开始逐步过渡。保持病房环境安静舒适,注意监测患者意识状态和尿量变化。疼痛发作时及时告知医护人员调整镇痛方案,避免患者过度消耗体力。心理上应给予充分支持,帮助患者保持积极治疗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