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症状主要有腹痛、腹胀、呕吐、停止排便排气、肠鸣音异常等。肠梗阻是指肠内容物通过障碍,可能与肠粘连、肠扭转、肠套叠、肿瘤压迫、粪石堵塞等因素有关,建议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1、腹痛腹痛是肠梗阻最常见的症状,多表现为阵发性绞痛,疼痛部位与梗阻部位相关。小肠梗阻时疼痛多位于脐周或中上腹,结肠梗阻时疼痛多位于下腹部。腹痛发作时可能伴随肠鸣音亢进,肠蠕动增强时可听到气过水声。随着病情进展,腹痛可能转为持续性胀痛。
2、腹胀腹胀多出现在腹痛之后,梗阻部位越低腹胀越明显。腹部膨隆可能不对称,可见肠型或蠕动波。触诊时可感到腹部张力增高,叩诊呈鼓音。腹胀程度与梗阻完全性相关,完全性肠梗阻腹胀更为显著。
3、呕吐呕吐出现时间与梗阻部位有关,高位肠梗阻呕吐出现早且频繁,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样液体。低位肠梗阻呕吐出现较晚,呕吐物可能呈粪臭味。呕吐后腹痛可能暂时缓解,但很快会再次出现。
4、停止排便排气完全性肠梗阻患者多会出现停止排便排气,是肠梗阻的特征性表现。部分性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便排气,但排便量明显减少。低位肠梗阻停止排便排气症状出现较早,高位肠梗阻可能仍有少量排便。
5、肠鸣音异常早期肠梗阻肠鸣音多亢进,可听到高调金属音或气过水声。随着病情进展,肠鸣音可能逐渐减弱甚至消失。肠鸣音变化对判断肠梗阻病情进展有重要参考价值,医生听诊时会重点关注。
肠梗阻患者应禁食禁水,避免加重肠道负担。可采取半卧位减轻腹胀,避免剧烈活动。注意观察症状变化,如出现发热、心率增快、血压下降等表现可能提示肠坏死或穿孔,需立即就医。术后患者应遵医嘱逐步恢复饮食,从流质饮食开始,避免进食产气食物。保持适当活动有助于促进肠蠕动恢复,预防肠粘连。
儿童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炎症、肠粘连、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多因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导致近端肠管嵌入远端肠腔。患儿会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症状。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时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常用药物包括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痉挛,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排便情况。
2、先天性肠道畸形先天性肠闭锁或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可导致机械性梗阻,新生儿期即出现呕吐胆汁样物、腹胀等症状。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需行肠吻合术或Ladd手术矫正。术前需禁食并静脉补充营养,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应注意术后喂养需从少量流食逐步过渡。
3、肠道炎症急性胃肠炎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引发的肠壁水肿可造成功能性梗阻。表现为发热、腹泻后突发腹胀呕吐。轻症可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改善菌群失调。重症需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若出现肠穿孔需急诊手术。家长应避免给患儿进食生冷刺激食物。
4、肠粘连腹部手术或腹腔感染后形成的粘连带可能绞窄肠管,多见于阑尾炎术后。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轻度粘连可经禁食、甘油灌肠剂通便缓解,严重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使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乳果糖口服溶液促进肠蠕动恢复。家长需定期带患儿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复发。
5、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团块或绦虫寄生可能堵塞肠腔,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患儿可有脐周隐痛、营养不良表现。确诊后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配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减轻药物胃肠反应,严重梗阻时需手术取虫。家长应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
儿童肠梗阻病因复杂,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恢复期饮食应从米汤、稀粥等流质开始,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面条、土豆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等产气食物,每日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术后患儿需遵医嘱进行适量床旁活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