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肠梗阻可能由肠套叠、先天性肠道畸形、肠道炎症、肠粘连、肠道寄生虫感染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禁食胃肠减压、灌肠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方式干预。
1、肠套叠肠套叠是婴幼儿肠梗阻最常见原因,多因肠道蠕动节律紊乱导致近端肠管嵌入远端肠腔。患儿会出现阵发性哭闹、果酱样大便、腹部包块等症状。早期可通过空气灌肠复位,失败时需行肠套叠复位术。常用药物包括消旋山莨菪碱注射液缓解肠痉挛,蒙脱石散保护肠黏膜,头孢曲松钠预防感染。家长需密切观察患儿精神状态与排便情况。
2、先天性肠道畸形先天性肠闭锁或肠旋转不良等畸形可导致机械性梗阻,新生儿期即出现呕吐胆汁样物、腹胀等症状。需通过消化道造影确诊,多数需行肠吻合术或Ladd手术矫正。术前需禁食并静脉补充营养,术后使用注射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抗感染,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应注意术后喂养需从少量流食逐步过渡。
3、肠道炎症急性胃肠炎或坏死性小肠结肠炎引发的肠壁水肿可造成功能性梗阻。表现为发热、腹泻后突发腹胀呕吐。轻症可用注射用奥美拉唑钠抑制胃酸,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改善菌群失调。重症需禁食并留置胃管减压,若出现肠穿孔需急诊手术。家长应避免给患儿进食生冷刺激食物。
4、肠粘连腹部手术或腹腔感染后形成的粘连带可能绞窄肠管,多见于阑尾炎术后。典型症状为突发剧烈腹痛伴停止排气排便。轻度粘连可经禁食、甘油灌肠剂通便缓解,严重者需行肠粘连松解术。术后使用注射用帕瑞昔布钠镇痛,乳果糖口服溶液促进肠蠕动恢复。家长需定期带患儿下床活动预防粘连复发。
5、肠道寄生虫感染蛔虫团块或绦虫寄生可能堵塞肠腔,常见于卫生条件较差地区。患儿可有脐周隐痛、营养不良表现。确诊后口服阿苯达唑片驱虫,配合双歧杆菌四联活菌片减轻药物胃肠反应,严重梗阻时需手术取虫。家长应培养儿童饭前便后洗手习惯,定期进行寄生虫筛查。
儿童肠梗阻病因复杂,家长发现患儿出现呕吐、腹胀、排便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禁食并就医。恢复期饮食应从米汤、稀粥等流质开始,逐渐增加易消化的面条、土豆泥等低渣食物。避免食用豆类、坚果等产气食物,每日可顺时针按摩腹部促进肠蠕动。术后患儿需遵医嘱进行适量床旁活动,定期复查腹部超声评估恢复情况。
黏连性肠梗阻通常可以根治,但需根据病因和病情严重程度采取针对性治疗。黏连性肠梗阻主要由腹部手术后肠管粘连、炎症或先天发育异常等因素引起,可通过药物、手术等方式干预。
对于轻度黏连性肠梗阻,胃肠减压联合禁食、静脉补液等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部分患者经保守治疗后肠管粘连可能松解,梗阻症状消失。若保守治疗无效或反复发作,需考虑手术松解粘连。腹腔镜或开腹手术可分离粘连组织,恢复肠道通畅性,术后配合抗感染和肠功能恢复治疗,多数患者预后良好。
少数患者因广泛肠粘连或合并肠缺血坏死,需切除部分肠管并行肠吻合术。术后可能因再次粘连导致梗阻复发,需长期随访。对于术后复发性黏连性肠梗阻,可尝试生物材料隔离或腹腔内药物灌注等预防措施,但效果因人而异。
黏连性肠梗阻患者术后应保持饮食清淡,避免暴饮暴食和剧烈运动,定期复查腹部情况。若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需及时就医,早期干预有助于改善预后。日常可适当活动促进肠蠕动,减少粘连形成概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