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性肌肉萎缩的中医分型

发布于 2013/01/09 11:28

脊髓性肌肉萎缩常呈进行性发展,不同类型的患者病程有所不同,往往早期神经传导速度无改变或改变轻微者,预后较好。而早期肌电检查即见脊旁肌大量纤颤电位和正锐波者,常提示患者将出现呼吸障碍,其预后通常较差。

脊髓性肌肉萎缩属于中医“萎证”范畴,多因内脏亏虚,气血津液不足,筋脉肌肉失却濡养,亏损日久,肢体瘦弱不用而成。其发病原因主要以脾肾为本,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辨证分型为湿阻中焦型、脾胃气虚型、肝肾亏虚型。

1.湿阻中焦:起病缓慢,常与居住、工作于潮湿环境有关,患者呈渐进性肌无力、肌萎缩、肌束震颤表现为困倦、乏力、嗜睡

、纳呆,舌体胖边有齿痕,舌苔厚腻,甚者如积粉,脉沉缓。

2.脾胃气虚:患者表现为肢体痿软无力、食少纳呆、腹胀、便溏、面浮不华、气短神疲乏力、舌质色淡、舌体胖大、苔薄白、脉沉细或沉弱。

3.肝肾亏虚:此型患者以下肢痿软无力为主,表现为腰脊酸软,不能久立或伴眩晕、耳鸣、遗精早泄,甚至步履全废。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