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癫痫药物的分类及其代表药物

发布于 2015/12/25 14:13

癫痫药物作用机制从电生理学观点看,有两种方式:抑制病灶神经元过度放电,或作用于病灶周围正常神经组织,以遏制异常放电的扩散。目前70%的患者可以通过药物有效控制,癫痫的治疗,选择合适的抗癫痫药物是关键,首先了解癫痫药物的分类及适应症。

一、巴比妥类:苯巴比妥、去氧巴比妥、甲基巴比妥等,主要通过中枢性抑制性神经递质r-氨基丁酸受体,增加抑制性氯离子内流而发挥抗惊厥作用,同时也是钠通道阻滞剂。应用于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新生儿癫痫、癫痫持续状态。

代表药物:苯巴比妥和扑米酮

1.苯巴比妥(Phenobarbital,Luminal)(-):①特点:对大发作及持续状态有效,对小发作效果差。②比较:比苯妥因钠作用迅速。不作为首选药。

2.扑米酮(Primidone):①特点:对部分性发作和大发作的疗效优于苯巴比妥,但对复杂部分发作的疗效不及卡马西平和苯妥英钠。②比较:二者的不良反应:镇静,嗜睡,眩晕和共济失调等。

二、乙丙酰脲类:苯妥英钠、甲妥英、乙妥英等。其中苯妥英钠是代表,主要作用机制是钠通道阻滞剂,阻断神经元反复放电,减少强直后电位。适用于强直-阵挛发作、部分性发作,但可以加重失神发作。静脉剂型用于癫痫持续状态。但苯妥英钠由于抗癫痫谱窄、治疗量和中毒量相近、对认知影响大、药物见相互作用明显,对胎儿致畸作用,近年来使用逐渐减少。

代表药物:苯妥英钠(Phennytoinsodium)

1.药理作用机制

对可兴奋细胞的膜稳定作用,降低其兴奋性。使用—依赖性的阻滞Na+通道,减少Na+内流。对高频异常放电的神经元的Na+通道阻滞作用明显,抑制其高频率反复放电,而对正常的低频放电无影响。

苯妥英钠对神经元的快灭活型(T型)Ca2+通道,抑制Ca2+内流;较大浓度是还可抑制K+外流,延长动作电位时程和不应期。

高浓度苯妥英钠能抑制神经末梢对GABA的摄取,诱导GABA受体增生,间接增强GABA的作用,使Cl-内流增加而出现超极化,产生抑制异常高频放电的发生和扩散的作用。

三、双链脂肪酸类:

丙戊酸钠、丙戊酸镁、癫痫安等。丙戊酸具有多重抗癫痫作用机制,对原发性全身发作各种类型有效,如强直-阵挛、失神、失张力、肌阵挛;对部分性发作有效,同时可以用于预防高热惊厥。静脉型可用于癫痫持续状态的救治。丙戊酸钠的优点是抗癫痫谱广、对各种类型的癫痫均有效,过敏反应少、对认知影响小,无肝酶诱导作用。缺点是女性病人使用后可能出现月经失调、多囊卵巢,致畸作用明显。

四、琥珀酰亚胺类:乙琥胺、甲琥胺等。主要用于失神发作,对其他类型癫痫效果较差。

代表药物:乙琥胺

1.乙琥胺:①特点:只对失神性小发作有效,疗效不及氯硝西泮,但副作用较少。仍是治疗小发作的常用药。

2.丙戊酸钠:①特点:对各种癫痫均有不同程度的疗效,对大发作的疗效不如苯巴比妥和苯妥因钠;对小发作的疗效优于乙琥胺;对精神运动性发作的效力与酰胺咪嗪相似。②作用机制:升高谷胺酸脱羧酶活性,从而增加GABA在脑中浓度。不良反应:轻,恶心呕吐,食欲减退。

五、苯二氮类:地西泮、硝西泮、氯硝西泮、氯劳拉西泮等。氯硝西泮主要用于婴儿痉挛症、肌阵挛发作、失张力发作、不典型失神发作的辅助治疗。

代表药物:地西泮

1.地西泮:控制癫痫持续状态的首选药之一。①特点:静脉注射见效快,安全。宜缓慢注射。

2.硝西泮:对肌阵挛性癫痫。①特点:不典型小发作和婴儿痉挛有较好的疗效。

3.氯硝西泮:①特点:对各型癫痫均有效,尤以对失神性小发作,肌阵挛性发作和不典型小发作为佳。②比较:苯二氮卓类有明显的中枢抑制作用,甚至发生共济失调。久用产生耐受性和依赖性。

六、亚氨基苷类:卡马西平、奥卡西平。主要作用机制是阻断钠离子通道、抑制神经元放电、稳定细胞膜,从而发挥抗癫痫作用。适应证:用于部分性发作,包括简单部分性和复杂部分性发作;部分性发作继发强直-阵挛发作。可加重肌阵挛发作和不典型失神。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疹(5%-15%)、白细胞减少、低钠血症。致畸性相对苯妥英钠、丙戊酸钠小。

七、磺胺类:

乙酰唑胺、唑尼沙胺等。

八、新型抗癫痫药物:奥卡西平、拉莫三嗪、托吡酯、左乙拉西坦。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