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泌性中耳炎发病原因
发布于 2025/07/03 14:24
发布于 2025/07/03 14:24
分泌性中耳炎可能由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腺样体肥大、胃食管反流等因素引起。该病主要表现为耳闷胀感、听力下降、耳鸣等症状,儿童发病率较高。
咽鼓管是连接中耳与鼻咽部的通道,具有调节中耳气压和引流功能。当咽鼓管因解剖异常、肌肉收缩无力或炎症肿胀导致通气障碍时,中耳腔内形成负压,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浆液性渗出物积聚形成积液。常见于腭裂患者、鼻咽癌放疗后人群,可通过咽鼓管吹张术改善功能。
2、上呼吸道感染病毒或细菌感染引发鼻炎、鼻窦炎时,炎性介质通过咽鼓管蔓延至中耳,刺激黏膜产生渗出液。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为主要病原体,多伴随鼻塞、流涕症状。急性期需控制感染,慢性反复发作者需排查免疫缺陷可能。
3、过敏反应过敏性鼻炎患者接触花粉、尘螨等过敏原后,鼻黏膜发生I型变态反应,组胺释放导致咽鼓管黏膜水肿。这种非感染性炎症可继发中耳渗出,常见于季节性发作的儿童,需进行过敏原检测并避免接触。
儿童腺样体生理性增生或反复炎症刺激导致肥大时,可直接压迫咽鼓管咽口,阻碍中耳通气引流。特征表现为夜间打鼾、张口呼吸,通过鼻咽侧位片可评估肥大程度,重度者需行腺样体切除术。
5、胃食管反流胃酸反流至鼻咽部可能刺激咽鼓管周围黏膜,婴幼儿因食管括约肌发育不完善更易发生。反流物中的胃蛋白酶可损伤黏膜纤毛功能,表现为进食后哭闹、反复中耳积液,需采用体位喂养和抑酸治疗。
预防分泌性中耳炎需保持鼻腔通畅,感冒时避免用力擤鼻。儿童应定期进行听力筛查,腺样体肥大者减少辛辣食物摄入。急性期可尝试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积液超过3个月未吸收者需考虑鼓膜置管术。避免接触二手烟等刺激性气体,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污水进入耳道。
上一篇 : 分泌性中耳炎引起的原因是
下一篇 : 分泌性中耳炎怎么引起的原因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