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源性骨髓炎病理特点

发布于 2016/05/11 09:21

血源性骨髓炎是化脓菌由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流传播并定位于骨组织而引起的炎症,血源性骨髓炎是骨与软组织感染的一种病并症,临床上对于血液性骨髓炎治疗方法种类繁多,但是并没有遏制病变的脚步,数据显示每年有百分之七十左右的患者因血源性骨髓炎复发再治疗,接下来我们一起聊聊血源性骨髓炎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

病理特点是骨质破坏、坏死和反应性骨质增生同时存在,如脓液早期穿入骨膜下,再穿破皮肤,则骨质破坏较少;但脓肿常在髓腔蔓延,张力大,使骨营养血管闭塞或栓塞。如穿出骨皮质形成骨膜下脓肿后大片骨膜剥离,使该部骨皮质失去来自骨膜的血液供应,严重影响骨的循环,造成骨坏死,其数量和大小,视缺血范围而定,甚至整个骨干坏死,百分之八十以上是由金色葡萄球菌引起。

临床分期

血源性骨髓炎(1)急性期:大约1-4周,炎症起始于骺端髓腔内的间质结缔组织迅速蔓延扩大而侵及松质骨及皮质。脓肿形成后一般有三种途径蔓延。①直接向骨干的髓腔内蔓延,在骨内形成多数脓肿。②干骺端的脓肿侵犯并穿破邻近皮质,脓液流入骨膜下,将骨膜掀起,形成骨膜下脓肿进而穿破骨膜进入深层软组织。骨膜下脓肿重新穿破骨皮质而侵入髓腔,形成弥漫性脓肿。③骨膜的营养血管被阻断形成血栓,使部分的骨皮质营养中断形成死骨

(2)亚急性期:介于急性期和慢性之间,也就是为急性与慢性期之间的过渡阶段。在病理上从骨质破坏的蔓延、扩散、吸收,逐步转入骨质修复和增生。有资料介绍此期约为3-4周至3-4月不等。

(3)慢性期:骨膜增生显著增多,骨质硬化,逐渐形成骨包壳或骨柩。

死骨逐渐游离,沉没于周围的脓液与炎性组织内,有时脓液侵蚀并穿破骨包壳,形成骨瘘孔,又与死骨相交通,成为脓液及小碎死骨引流的通道,并穿破软组织及皮肤形成窦道,皮质的死骨完全游离一般需经60天左右,但也有迟至半年才游离的。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