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上吐下泻发烧
发布于 2025/07/05 09:33
发布于 2025/07/05 09:33
小儿上吐下泻伴随发烧可能是由急性胃肠炎、轮状病毒感染、细菌性肠炎、食物中毒或中暑等原因引起。建议家长及时带孩子就医,明确病因后遵医嘱治疗。
1.急性胃肠炎急性胃肠炎多由病毒或细菌感染引起,表现为呕吐、腹泻、腹痛及低热。病毒性胃肠炎通常症状较轻,细菌性感染可能伴随高热和血便。治疗需补充电解质防止脱水,可遵医嘱使用蒙脱石散、口服补液盐Ⅲ、枯草杆菌二联活菌颗粒等药物。家长需注意观察患儿尿量及精神状态,避免进食油腻食物。
2.轮状病毒感染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体,特征为水样便、频繁呕吐和38℃左右发热。病程通常持续3-7天,易引发脱水。治疗以补液为主,可配合使用消旋卡多曲颗粒、锌制剂辅助治疗。家长需加强患儿臀部护理,每次排便后及时清洁,预防尿布疹。
3.细菌性肠炎细菌性肠炎常见病原体包括沙门氏菌、志贺氏菌,症状为黏液脓血便、持续高热和明显腹痛。需进行粪便培养确诊,医生可能开具头孢克肟颗粒、阿奇霉素干混悬剂等抗生素。家长应严格消毒患儿餐具,隔离排泄物,避免交叉感染。
4.食物中毒
食用变质或污染食物后2-6小时突发剧烈呕吐,继发腹泻和低热。轻症可口服补液,严重者需洗胃处理。治疗时可使用双歧杆菌三联活菌散调节肠道菌群。家长需排查24小时内进食记录,暂停固体食物4-6小时,少量多次喂食米汤等流质。
5.中暑高温环境下出现呕吐、水样便伴体温升高,可能伴随头痛乏力。需立即移至阴凉处,物理降温并补充含电解质液体。若体温超过38.5℃可遵医嘱使用对乙酰氨基酚口服混悬液。家长应避免患儿烈日下活动,外出时做好防晒补水。
患儿发病期间应保持清淡饮食,选择米粥、面条等易消化食物,避免乳制品和高糖饮品。每日测量体温3-4次,记录呕吐腹泻次数。如出现持续高热、血便、尿量减少或精神萎靡,需立即急诊处理。恢复期注意腹部保暖,逐步增加食量,必要时可补充维生素矿物质制剂帮助恢复。
上一篇 :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下一篇 : 宝宝扁桃体发炎引起发烧怎么办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