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7/22 15:54

过敏性皮炎和荨麻疹的主要区别在于发病机制、皮损特征及病程。过敏性皮炎通常表现为慢性湿疹样改变,荨麻疹则以风团和血管性水肿为特征。

1、发病机制

过敏性皮炎属于Ⅳ型迟发型超敏反应,主要由T细胞介导,接触过敏原后需24-72小时出现症状。荨麻疹属于Ⅰ型速发型超敏反应,由IgE介导的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接触致敏物质后数分钟至2小时内即可发作。两者均可由食物、药物或环境因素诱发,但免疫应答类型不同。

2、皮损形态

过敏性皮炎皮损呈多形性,急性期可见红斑、丘疹、水疱伴渗出,慢性期表现为皮肤增厚、苔藓样变和鳞屑。荨麻疹典型皮损为大小不等的风团,中央苍白周围红晕,形态不规则,可融合成片,皮损通常24小时内自行消退不留痕迹。

3、瘙痒特点

过敏性皮炎瘙痒持续且剧烈,夜间加重,搔抓后易出现抓痕和继发感染。荨麻疹瘙痒呈阵发性,风团消退后瘙痒随即缓解,但新发风团可反复出现。两者均影响生活质量,但荨麻疹可能突发喉头水肿等严重过敏反应。

4、病程差异

过敏性皮炎病程迁延,易反复发作,常见于特应性体质人群。荨麻疹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者病程短于6周,慢性者反复发作超过6周。部分慢性荨麻疹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需排查甲状腺功能异常等基础疾病。

5、治疗原则

过敏性皮炎需长期保湿修复皮肤屏障,外用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他克莫司软膏控制炎症。荨麻疹首选第二代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片、西替利嗪滴剂,严重时需注射肾上腺素。两者均需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慢性患者可考虑过敏原检测。

日常应选择无刺激护肤品,穿着纯棉衣物减少摩擦,洗澡水温不超过38℃。饮食避免辛辣刺激及已知过敏食物,保持环境清洁减少尘螨接触。记录发作时间、诱因和皮损变化,有助于医生判断病情。若出现呼吸困难、胸闷等全身症状需立即急诊处理。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