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有什么区别
发布于 2025/08/27 15:26
发布于 2025/08/27 15:26
血小板减少和凝血功能障碍是两种不同的血液系统异常,前者指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后者指凝血因子缺乏或功能异常导致的止血机制紊乱。
血小板减少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点、瘀斑或轻微外伤后出血不止,严重时可出现内脏出血。常见原因包括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血液疾病,也可能由药物、感染、脾功能亢进等继发因素引起。实验室检查显示血小板计数减少,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通常正常。治疗需针对原发病,如使用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糖皮质激素,严重出血时需输注血小板。
凝血功能障碍以深部组织血肿、关节腔出血为特征,常见于血友病、维生素K缺乏、肝病等。这类疾病因特定凝血因子合成不足或活性降低,导致凝血级联反应中断。实验室检查可见凝血酶原时间或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延长,但血小板计数正常。治疗需补充缺乏的凝血因子,如血友病患者使用凝血因子VIII浓缩剂,维生素K缺乏者需补充维生素K注射液。遗传性凝血障碍需长期预防性治疗,获得性者应积极处理基础疾病。
日常需避免剧烈运动和创伤,使用软毛牙刷防止牙龈出血,定期监测凝血功能。若出现头痛、呕血、关节肿胀等严重出血表现须立即就医。两类疾病均需在血液科专科指导下进行个体化诊疗,不可自行使用抗凝或促凝药物。
上一篇 : a型地中海贫血如何治疗
下一篇 : 得了肾结石能吃豆腐吗
百度智能健康助手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