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石症的形成原理是什么

发布于 2017/04/24 15:18

耳石症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受到了很多患者的关注,大家在患上疾病之后,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患病,就让很多患者非常迷茫,其实如果了解疾病的病因,能够帮助我们从根本上来预防疾病,那么耳石症的形成原理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带来了详细的介绍。

前庭性眩晕的特点是一动就晕,不动不晕,不伴随肢体活动障碍,不伴有意识丧失如果作颅脑CT、或MRI,常常无明显异常。眩晕发作时睁眼看周围物体有动感,患者往往感觉天旋地转,或物体左右晃动,同时,眩晕时还往往伴恶心呕吐心慌、出汗、面色蜡黄等等,严重者还出现腹泻,均为植物神经反射,是一种继发症状,眩晕痊愈,这些症状亦随之消失。

耳石症是最常见的前庭性眩晕。耳石症眩晕和位置变动有密切关系,比如起床时及卧倒时眩晕,向左或向右翻身时发作,或向右或向左转身时突然发作,持续时间往往是几秒钟,一般不超过一分钟,不论眩晕多么严重,意识始终清楚。复位原理:半规管犹如呼啦圈,只有一个小口,里面充满了液体,当液体内有石头时(耳石或其它颗粒),通过头位转动,借助重力作用将耳石排出半规管,眩晕随即消失。

眩晕自限性的机理:犹如房间内漂浮着气球,房间有窗户,当气球碰巧飘出去了,人的眩晕就好了,但需要时间长,顽固者甚至三个月以上,手法复位犹如我们用手抓住了气球从窗户扔出去,能有效缩短病程。

许多人只知道耳朵是听觉器官,出问题后会引起耳聋,其实,耳朵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它感受着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的变化,是负责人体平衡的重要器官。在我们耳朵深部内耳前庭的椭圆囊和球囊上都有一种感受直线加速度的结构,叫囊斑,也叫位觉斑,斑的表面有一层耳石膜,上面有很多微小的肉眼看不到的碳酸钙的结晶,我们称其为耳石,它们在感受到人体的位置以及运动变化之后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大脑。在某些情况下,例如老年性的衰老退化、内耳供血不足、迷路震荡、中耳炎、耳部手术和前庭动脉前支阻塞等等很多原因,都可以引起椭圆囊的囊斑发生蜕变,导致耳石脱落。在内耳负责平衡的三个半弧形的半规管与椭圆囊相通,半规管主要是感受旋转角加速度。当耳石脱落以后,可能会掉到半规管内,甚至嵌顿在半规管膨大端的壶腹嵴上,这时如果患者坐起、躺下或者翻身转头等头位改变的时候,耳石的移动带动内淋巴液的流动就会刺激壶腹嵴,产生剧烈的天旋地转的眩晕感觉。

目前有关耳石症的发生机理有很多学说,但至今仍属探索阶段,但耳石症根据可能的发病原因可区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类型,原发性多见迷路老化,椭圆囊斑变性而致耳石脱落沉积于半规管或壶腹嵴;继发性常于头部外伤、运动、手术刺激、乳突炎、病毒性迷路炎、突发性聋或梅尼埃病发作期等病理情况下亦可见发病。

耳石症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