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缺铁性贫血的症状危害
发布于 2025/06/29 14:12
发布于 2025/06/29 14:12
宝宝缺铁性贫血可能出现皮肤苍白、食欲减退、易疲劳等症状,长期未纠正可能影响生长发育和免疫功能。缺铁性贫血主要由铁摄入不足、吸收障碍或需求增加引起,典型表现包括口唇黏膜苍白、指甲脆薄、心率增快等,严重时可导致认知功能损害和心脏扩大。
缺铁导致血红蛋白合成减少,皮肤和黏膜颜色变浅是最早出现的体征,常见于脸结膜、甲床和手掌皮肤。患儿可能伴随眼睑浮肿和毛发干枯,这种苍白与普通肤色差异不同,按压后血色恢复缓慢。家长需注意与其他贫血类型相鉴别,如地中海贫血的黄疸表现。
铁元素参与胃酸合成和味觉蛋白形成,缺铁时会出现舌乳头萎缩、口腔炎,导致拒食或异食癖。婴幼儿可能表现为反复吐奶、进食量下降,学步期儿童可能出现啃咬非食物物品的行为。这种情况可能进一步加重铁摄入不足,形成恶性循环。
血红蛋白携氧能力下降会造成肌肉组织缺氧,患儿活动后易气促、出汗增多,大运动发育可能落后于同龄儿童。学龄前儿童可能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课堂瞌睡等现象,这种疲倦感与睡眠不足引起的困倦不同,休息后改善不明显。
铁缺乏会影响淋巴细胞增殖和中性粒细胞功能,患儿更易发生反复呼吸道感染,病程迁延难愈。临床常见中耳炎、肺炎等细菌感染概率增加,疫苗接种效果也可能受到影响。这种免疫缺陷在补铁治疗后可逐步恢复。
长期缺铁会改变脑内多巴胺受体密度,可能造成不可逆的认知功能损害。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学习能力低下,部分患儿出现情绪烦躁或淡漠。胎儿期和婴儿期缺铁对神经系统的损伤尤为显著,即使后期补铁也难以完全逆转。
预防宝宝缺铁性贫血需从孕期营养开始,哺乳期母亲应保证红肉、动物肝脏等富含血红素铁的食材摄入。6月龄后及时添加强化铁米粉,幼儿期每周安排2-3次牛肉、猪肝等高铁辅食。维生素C可促进非血红素铁吸收,建议搭配柑橘类水果食用。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等高危人群应在医生指导下预防性补充铁剂,定期监测血红蛋白和血清铁蛋白指标。出现疑似症状时须就医明确诊断,避免自行补铁导致铁过载。
上一篇 : 女性严重贫血的症状和后果
下一篇 : 戈谢氏病是什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