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铁性结肠炎是什么

发布于 2025/06/22 13:52

缺铁性结肠炎是一种因长期铁缺乏导致结肠黏膜慢性炎症的疾病,主要与营养不良、慢性失血、铁吸收障碍等因素有关,典型症状包括腹痛、腹泻、便血及贫血表现。该病可通过补铁治疗、饮食调整、病因治疗等方式干预,需与溃疡性结肠炎等炎症性肠病鉴别诊断。

1、营养不良

长期饮食中铁摄入不足是常见诱因,多见于偏食人群或经济欠发达地区。患者可能出现皮肤苍白、乏力等缺铁性贫血症状,结肠黏膜因缺氧出现充血水肿。建议增加红肉、动物肝脏、深色蔬菜等富铁食物,同时配合维生素C促进铁吸收,避免与浓茶、咖啡同食影响吸收效率。

2、慢性失血

消化道出血、女性月经过多等慢性失血会导致铁流失超过摄入量。结肠黏膜在长期缺血状态下发生糜烂,表现为黏液血便、里急后重。需通过胃肠镜排查出血灶,女性患者需妇科协同诊疗。治疗需同步控制出血源和补充铁剂,常用药物包括琥珀酸亚铁、多糖铁复合物等。

3、吸收障碍

胃切除术后、乳糜泻等疾病会破坏铁吸收功能。这类患者即使足量补铁仍难以纠正贫血,结肠病变往往持续进展。需通过血清铁蛋白、转铁蛋白饱和度等实验室检查评估吸收状态,必要时采用静脉补铁。合并乳糜泻者需严格无麸质饮食。

4、肠道菌群失衡

铁缺乏会改变肠道微生物组成,加剧黏膜屏障损伤。患者常见腹胀、排便习惯改变,粪便钙卫蛋白检测可辅助诊断。治疗需联合益生菌调节微生态,推荐双歧杆菌三联活菌、酪酸梭菌等制剂,同时避免滥用抗生素。

5、继发性病变

长期缺铁可能诱发结肠黏膜异型增生,增加肿瘤风险。对于病程超过5年的患者,建议定期肠镜监测。若出现肠狭窄、深溃疡等并发症,需考虑硫糖铝混悬液保留灌肠等局部治疗,严重者可能需肠段切除术。

缺铁性结肠炎患者日常需保持均衡饮食,每周摄入动物性铁源2-3次,搭配猕猴桃、鲜枣等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避免剧烈运动加重肠道缺血,建议选择散步、瑜伽等低强度活动。烹饪使用铁锅可增加膳食铁含量,但需注意补铁期间定期复查血常规和铁代谢指标,防止铁过载。合并其他慢性疾病者应在营养师指导下制定个性化方案。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结肠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