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黄疸是什么病

发布于 2017/10/11 10:37 复禾健康

溶血性黄疸是什么病?溶血性黄疸是由于大量红细胞破坏,形成大量的非结合胆红素,超过肝细胞的摄取、结合与排泌的能力,由于溶血造成的贫血、缺氧和红细胞破坏产物的毒性作用,使非结合胆红素在血中潴留,超过正常的水平而出现的黄疸。

病因:凡能引起溶血的疾病均可产生溶血性黄疸,包括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后天性获得性溶血性贫血。前者有海洋性贫血(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后者有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新生儿溶血病、不同血型输血后的溶血及蚕豆病、伯氨喹啉、蛇毒、毒蕈、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临床表现:一般黄疸为轻度,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可有发热、寒战、头痛、呕吐、腰痛,并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和血红蛋白尿(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可有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多为先天性,除伴贫血外尚有脾肿大。

检查:血清总胆红素增加,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由于血中非结合胆红素增加,结合胆红素形成也代偿性增加,从胆道排至肠道也增加,致尿胆原增加,粪胆素随之增加,粪色加深。肠内的尿胆原增加,重吸收至肝内者也增加,由于缺氧及毒素作用,肝处理较正常增多的尿胆原的能力降低,致血中尿胆原增加,并从肾脏排出,故尿中尿胆原增加,但无胆红素。急性溶血时尿中有血红蛋白排出,隐血试验阳性。血液检查除贫血外尚有网织红细胞增加、骨髓红细胞系列增生旺盛等。

溶血性黄疸有哪些症状:

红细胞自身有生命周期,红细胞死亡后经肝脏转化为胆红素,组成胆汁,排入胆道。其中红细胞在经肝脏转化成胆红素以及胆红素参与的身体机能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都会使人发生黄疸。如果红细胞破坏过多,肝脏不能完全将其转化为胆红素,就会发生溶血性黄疸。凡能引起红细胞大量破坏而产生溶血现象的疾病,都能发生溶血性黄疸: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和获得性溶血性贫血,由于情况比较严重,为了能够及时的接受治疗,大家应该了解溶血性黄疸的症状,以便在第一时间接受正确的治疗。

人体的红细胞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缺陷,或者人体的红细胞可能受到一些外源性的损伤,上述这两种原因都可能导致溶血性黄疸。当人体的红细胞遭到大量破坏之后,红细胞里面的血红蛋白会被大量地释放出来,这些被释放出来的血红蛋白,会使得人体血浆里面的,非脂肪型胆红素含量迅速升高,当非脂肪型胆红素含量升高之后,可以超过人体的肝细胞正常的处理非脂肪型胆红素的能力,从而就导致了溶血性黄疸的发生。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