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哮喘防治现状

发布于 2016/02/26 10:37

在大多数西方国家,近年来哮喘的患病率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而在原来患病率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环境、经济和人文等因素的改变,患病率也在逐年上升。我国于2010年5月~2012年5月在北京、辽宁、上海、江苏等8个省份进行的一项针对哮喘患病和发病危险因素流行病学调查(CARE)证实: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快速城市化可能促使了哮喘患病率的升高。CARE调查中新诊断为哮喘的患者比例为26%,患者已知的触发因素为17%,如感冒、气候变化、暴露于冷空气、劳累等。而与哮喘发病相关的危险因素主要有肥胖、吸烟、非母乳喂养、过敏性疾病的一级亲属家族史等。另外,过敏性鼻炎和暴露宠物的程度也与哮喘发病密切相关。

一项全国范围的大型调查发现,我国哮喘控制率仍然较低。这项调查覆盖全国10个一线城市的36家三甲医院,入组3069例14~92岁患者。调查发现,哮喘患者的平均住院率高达22%,与西方国家相比这是一个非常高的比例,与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于2010年提出的“今后5年在全球范围内减少因哮喘住院比例50%”的控制目标尚存很大差距。而哮喘患者对疾病本质及治疗目标的认知程度普遍较低、管理程度较低。具体表现在:规范化药物的使用率、定期随访及病情监测等方面较差;59.64%的患者在娱乐、教育、生育和就业中受限,甚至3.98%的哮喘患者想过自杀。

研究表明,80%以上的患者未能有效控制疾病,这就意味着他们将面临哮喘严重发作及肺部长期损害的风险。在哮喘死亡案例中,有80%的患者可以通过教育及避免接触诱因正确服用有效药物而避免悲剧的发生。患者充分认识哮喘防治的意义,掌握控制药物的正确使用方法、知晓一旦哮喘急性发作所需采取的措施,保持与哮喘专病医生密切联系,制定一项适合自己的治疗方案,通过科学的方法、便捷的管理工具如ACT评分、哮喘日记等,进行长期有效的自我监测,可以实现哮喘的满意控制。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哮喘控制水平有所提高,但整体状况还不甚理想。未得到控制的哮喘使得卫生资源使用率增高,包括频繁住院和急诊。在理论和实践指导方面,为了加强对医生的教育,提高哮喘治疗水平,中国哮喘联盟组织专家编撰了针对临床医生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层版)》、《支气管哮喘控制的中国专家共识》、《难治性哮喘诊断与处理专家共识》(2011年)、《无创气道炎症评估在哮喘的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等,为基层医生提供全面的临床指导,使得治疗更加规范有效。在宣传教育方面,中国哮喘联盟在各地开展了400余场次的哮喘规范化诊治培训讲座及学习班,约10万人次呼吸科医师接受培训后在工作中受益,最终落实到患者的规范化治疗;在全国48家医院建立了专病门诊,使针对哮喘患者的管理更加专业化;联盟先后向患者免费发放哮喘防治科普手册逾200万册,对于哮喘的治疗和防控起到了积极的宣传作用。

哮喘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医生规范化诊治,患者加强自我管理意识,接受正规治疗,科学用药,最终实现哮喘控制。希望通过世界哮喘日的一系列活动,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宣传、网络在线专家咨询(联手人民网)、讲座和大讲堂、义诊和宣传资料发放等形式,让人们意识到哮喘是个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并促使公众和政府参与实施有效的哮喘管理方法,达到控制哮喘的最终目的。

哮喘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