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哮喘治疗的误区有哪些

发布于 2016/02/27 10:55

螨、霉菌、宠物等已经成为儿童哮喘高发的诱因,但由于家长对哮喘认识不足、或擅自用药停药、盲目地恐惧激素等,导致儿童哮喘复发频繁。在对待小儿哮喘方面,归结起来存在以下认识误区:

误区1:混淆“哮喘”和“感冒”

感冒是上呼吸道感染的俗称,有流涕、打喷嚏、咳嗽等,与支气管哮喘的前驱症状类似。但哮喘主要与过敏体质、上呼吸道感染和空气污染等有关,感冒只是引起哮喘的外界诱因之一。如果孩子有哮喘家族史,比如:孩子的父母或祖父母、外祖父母患有哮喘,而且孩子本人又有过敏史或反复呼吸道感染,那么他患上哮喘病的几率将高于正常人群。这时一旦他哮喘发作,必须经过正规治疗,才能治愈。

误区2:激素影响生长发育

有一些家长一直认为:治疗哮喘最好别用激素,否则容易产生副作用,比如:发胖、影响生长发育等。据介绍,目前治疗哮喘一般采用止喘、抗炎、抗过敏,提高机体免疫力等。而糖皮质激素类药是控制气道慢性炎症最重要的药物。尤其在哮喘的缓解期,更需坚持使用此类药物。目前多采用的吸入型糖皮质激素,每日只需摄入100至200微克,且直接通过吸入进入气道。在气道局部发挥强大的抗炎症作用,而不作用于全身。经过20多年严格临床研究,激素使用完全不影响孩子最后的身高。至于一些局部的副作用,比如:口腔念珠菌感染声音嘶哑等,只要使用合理,吸药后立即漱口或使用喷雾器吸入,也可完全避免。

误区3:哮喘儿不可食用海鲜

不寻找过敏原,只是一味地不让孩子吃鱼虾,非但起不到预防哮喘复发作用,反而会使孩子营养不良,导致体质下降,更易患病。专家介绍:对有过敏体质的哮喘儿童来说,首先应到医院积极查找引发孩子哮喘发作的过敏原,比如:食物、动物皮毛、药物等。一旦明确患儿对某些食物或物品过敏,就要积极避免再次接触,以免加重过敏状态。而对于某些难以避免接触的过敏原,比如:尘螨等,则可接受系统性脱敏治疗,让孩子们不再“怕”它们。

误区4:患儿不“喘”可停药

很多家长在孩子哮喘发作时特别紧张,积极就医。而一旦病情控制进入哮喘缓解期后,就会放松警惕,甚至认为只要“不喘”就是好了,就不必再吃药了。结果,气道的慢性炎症得不到有效控制,稍有风吹草动,又会诱发哮喘。其实,在接受治疗一段时间后,即使孩子病情稳定,家长也要带孩子上医院随访。此时,医生会根据病情,重新评估并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大多数的哮喘患儿在症状出现以前,会有某些征兆。比如:咳嗽、连续打喷嚏、头痛、不明原因的胸闷等。此外某些便携式的肺功能仪,也能帮助家长判断孩子的健康状况。若此时孩子的肺功能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则表示患儿有哮喘发作的可能。遇到上述情况,需及时就医,预防用药,避免哮喘急性发作,减少孩子痛苦。

误区5:哮喘儿应少动为宜

室外运动可促使肺功能发育,增强肺活量和呼吸道防御能力,有许多好处。相反,不“敢”动的孩子体质反而会变弱,病情加重。对于过敏性哮喘患儿,运动前可先预防性用药,即可有效预防哮喘发作。此外,运动前的热身,能使呼吸道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有个逐步适应过程,也可减少哮喘发作。

哮喘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