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便秘的概述有哪些

发布于 2016/03/11 15:43

对于便秘这种疾病,相信大家一定很熟悉了吧,这是一种经常出现在我们生活中,对我们正常的生活规律造成破坏的疾病。虽然,我们对于预防、治疗便秘,都有自己的一些方法,但在这里,小编还是要为大家普及一些有关便秘的小常识。

疾病简介

便秘(-bì):粪便在肠腔滞留过久,大量水分被肠壁吸收,致使粪便干燥、坚硬,不易解出的现象。有功能性便秘(如多次妊娠、过度肥胖、年老体弱、怀孕、痔疮、肛裂、脱肛等)和器质性便秘(如肿瘤、肠黏连、肠扭转等)两种。前者应多进含渣食物,多饮开水,每天清晨饮一杯淡盐水,养成按时排便习惯;后者应作相应的病因治疗。

便秘是指排便不顺利的状态,包括粪便干燥排出不畅和粪便不干亦难排出两种情况。一般每周排便少于2—3次(所进食物的残渣在48小时内未能排出)或是一天一次但是感觉排便困难,拍不干净不顺畅都属于便秘。

正常人的排便习惯差别很大,这与个体差异、生活习惯尤其是饮食习惯有关。一般情况下,正常人每天排便1—2次,有的2—3天1次(只要无排便困难及其他不适均属正常),但大多数人(约占60%以上)为每天排便一次。

便秘是消化系统常见病症之一。在过去并不为人们所重视,在许多医学书籍中,仅作为一种内脏的症状加以介绍,而在治疗方面,只能局限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因此疗效不佳。

随着医学基础研究和诊疗技术的发展,便秘的医学概念和诊治水平已发生重大突破。目前我们已清楚地认识到,少部分患者便秘是由肠道及全身性疾病引起,属器质性便秘,大多数便秘患者届单纯性(功能性)便秘,即由于排便反射失常或阻塞引起的直肠性便秘以及结肠蠕动缓慢引起的结肠性便秘。近年来,功能性便秘已经作为一种独立性疾病出现。对这类便秘的研究和医疗实践进展较快,从而大大促进了便秘治疗力法的发展和疗效的提高。

疾病分类

1消化系统疾病

2按病程或起病方式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便秘;按粪块积留的部位可分为结肠和直肠便秘;按有无器质性病变,可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便秘器质性便秘常由肛门疾病如肛裂,痔疮,肛周脓肿;直肠疾病如炎症、溃疡、梗阻、憩室及各种炎症引起。功能性便秘多由于进食过于精细,不良排便习惯,滥用强泻药及肠道易激惹综合症所致。

发病原因

以下因素都是发生便秘的重要原因:①摄入的食物或水分过少,使肠内的食糜残渣或粪便的量亦少,不足以刺激结肠的正常蠕动。②肠道的蠕动减弱或肠道肌肉张力减低。③肠腔有狭窄或梗阻存在,使正常的肠蠕动受阻,导致粪便不能下排,例如肠梗阻或左半结肠癌。④排便反射过程中任何环节有障碍或病变时均可发生便秘,例如直肠黏膜机械性刺激的感觉减弱,盆腔神经、腰骶脊髓神经病变,肛门括约肌痉挛、腹肌及膈肌收缩运动减弱等。

发病机制

食物在空、回肠经消化吸收后,余下的不能再度吸收的食糜残渣随肠蠕动由小肠排至结肠,结肠黏膜再进一步吸收水分及电解质,粪便一般在横结肠内逐步形成,最后运送达乙状结肠、直肠。直肠黏膜受到粪便充盈扩张的机械性刺激,产生感觉冲动,冲动经盆腔神经、腰骶脊髓传入大脑皮质,再经传出神经将冲动传至直肠,使直肠肌发生收缩,肛门括约肌松弛,紧接着腹肌与膈肌同时收缩使粪便从肛门排出体外。以上即是正常的排便反射过程。如果这一排便反射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障碍时均可导致便秘。

并发症

1.便秘常引起人们情绪的改变,心烦意乱,注意力涣散,影响日常生活与工作,并与下述很多疾病的发生发展有关。

2.便秘常可导致肛结直肠并发症。长期的便秘可使肠道细菌发酵而产生的致癌物质刺激肠黏膜上皮细胞,导致异形增生,易诱发癌变。便秘引起肛周疾病如直肠炎、肛裂、痔等,因便秘,排便困难、粪便干燥,可直接引起或加重肛门直肠疾患。较硬的粪块阻塞肠腔使肠腔狭窄及压迫盆腔周围结构,阻碍了结肠蠕动,使直肠或结肠受压而造成血液循环障碍,还可形成粪性溃疡,严重者可引起肠穿孔。也可发生结肠憩室、肠梗阻、胃肠神经功能紊乱(如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嗳气口苦、肛门排气多等。)

3.便秘也可诱发肠道外的并发症,如脑卒中、影响大脑功能(记忆力下降,注意力分散,思维迟钝)、性生活障碍等。在肝性脑病、乳腺疾病、阿尔茨海默病等疾病的发生中也有重要的作用。临床上关于因便秘而用力增加腹压,屏气使劲排便造成的心血管疾病发作有逐年增多趋势,如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发作。

4.长期便秘易发生乳癌呢:加拿大多伦多癌症研究所的专家发现,便秘者的粪便中存在一种致突变原。经测定,该突变原与目前已知的几种癌物质类似。这些致突变原经肠道吸收后,可随血液循环进入对其相当敏感的乳腺组织,这样,发生乳腺癌的可能性就明显地增加了。

通过小编对于便秘的具体讲解,大家是不是对这种疾病有了更深的了解了呢。虽然,便秘对我们的身体、生活都造成了很多不利的影响,但小编相信,只要我们对其有充分的了解,再就是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排便规律,便秘一定不会轻易侵犯我们的。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