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遗传吗

发布于 2016/03/15 10:45

引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原因没有统一的意见,但通常发生于有免疫疾病的患者,如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免疫性甲状腺炎。病理学上认为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是由病变引发,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并不遗传。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的病因具体如下: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在组织病理学上主要表现为小叶间胆管和界板胆管的慢性非化脓性胆管炎。浸润的炎症细胞主要为淋巴细胞、浆细胞、嗜酸细胞和组织细胞。起病时首先累及汇管区直径小于70一80μm的小胆管,其上皮细胞肿胀、不规则,呈嗜酸性,胆管腔不规则,基膜崩解,被炎症细胞包围,常见有肉芽肿形成。以后病变由汇管区伸向肝实质,继而发生纤维化.最后导致肝硬化。其病变可分为四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I期:

破坏性胆管炎期:有局灶性小叶间及分隔胆管的炎症性破坏,汇管区有扩大,有炎症细胞浸润,但肝实质未累及。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Ⅱ期:

胆管增生期:炎症从汇管区侵入肝实质,有碎屑样坏死或称界面性肝炎,汇管区胆管开始减少,仅见伴行的动脉小分支,有胆小管增生,此期也可见肉芽肿,肝组织内有铜沉积。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Ⅲ期:

瘢痕期:汇管区炎症细胞及胆管少或消失,有纤维化形成,并从汇管区向肝实质伸展,此期肉芽肿也不常见。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Ⅳ期:

肝硬化期:汇管区一汇管区、汇管区一中央区相互连接,胆淤严重,有结节再生,此期临床上可能有门脉高压

组织学的进展要经历许多年。目前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属晚期,但确诊后他们可度过多年的良性无症状期。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发病机制:

90%一95%的PBC患者抗线粒体抗体阳性。PBC患者的汇管区有T细胞浸润,胆管上皮也有细胞毒T细胞(CTL),提示CTL攻击胆管上皮,激活的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造成肝细胞损害,而抑制性T细胞数目和功能均有降低,并有HLA—I类抗原上调和HLA一Ⅱ类抗原表达。这些符合免疫介导的胆管破坏。

肝硬化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