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是怎么引起的

发布于 2025/07/02 09:32

急性中耳炎可能由细菌或病毒感染、咽鼓管功能障碍、上呼吸道感染、过敏反应、免疫低下等因素引起。急性中耳炎通常表现为耳痛、听力下降、耳闷胀感等症状,可通过抗生素治疗、鼓膜穿刺、鼻腔减充血剂等方式缓解。

1、细菌或病毒感染

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细菌通过咽鼓管侵入中耳腔引发炎症。病毒性感冒后鼻咽部病原体逆行感染也是常见诱因。患者会出现鼓膜充血、耳道分泌物增多,儿童可能伴随高热。治疗需根据病原体选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克洛等抗生素,或配合奥司他韦等抗病毒药物。

2、咽鼓管功能障碍

儿童咽鼓管短平直的结构特点易导致病原体逆行感染。成人可能因鼻咽部肿瘤、气压伤等导致咽鼓管阻塞,使中耳形成负压环境。表现为耳闷、耳鸣及传导性听力下降。可使用伪麻黄碱减轻黏膜水肿,严重者需行鼓膜置管术改善通气。

3、上呼吸道感染

鼻炎、鼻窦炎等疾病使病原体经咽鼓管扩散至中耳。鼻咽部炎症产生的炎性介质也会通过淋巴回流波及中耳。常见于感冒后突发耳痛,可能伴随鼻塞、流涕。治疗需同步控制原发病,如使用氯雷他定缓解过敏症状,布地奈德鼻喷雾剂减轻鼻黏膜肿胀。

4、过敏反应

过敏性鼻炎患者鼻黏膜水肿可继发咽鼓管阻塞。组胺释放导致中耳黏膜血管通透性增加,形成渗出性中耳炎。特征为反复发作的耳闷胀感,鼓室内可见淡黄色积液。需避免接触过敏原,口服西替利嗪等抗组胺药,严重时需鼓膜穿刺引流。

5、免疫低下

糖尿病、HIV感染等免疫缺陷患者更易发生严重或反复中耳感染。这类患者可能发展为坏死性中耳炎或颅内并发症。除规范抗感染治疗外,需加强原发病管理,必要时静脉输注免疫球蛋白增强抵抗力。

预防急性中耳炎需注意避免用力擤鼻,哺乳期婴儿保持头高位喂养。游泳时佩戴耳塞防止污水进入,感冒期间可咀嚼口香糖促进咽鼓管开放。出现耳痛持续超过48小时或伴随眩晕、面瘫等症状时,应立即就诊耳鼻喉科排除并发症。恢复期避免乘坐飞机或潜水,减少对鼓膜的气压刺激。

免责声明:本页面信息为第三方发布或内容转载,仅出于信息传递目的,其作者观点、内容描述及原创度、真实性、完整性、时效性本平台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涉及用药、治疗等问题需谨遵医嘱!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作品内容、知识产权或其它问题,请发邮件至suggest@fh21.com及时联系我们处理!

中耳炎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