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
发布于 2025/07/02 15:30
发布于 2025/07/02 15:30
急性中耳炎和慢性中耳炎是两种不同病程的中耳炎症,区别主要在于发病时长和病理特征。急性中耳炎病程短于3个月,慢性中耳炎病程超过3个月且可能伴随鼓膜穿孔或持续分泌物。
急性中耳炎起病急骤,症状通常在数小时至数日内迅速进展,表现为耳痛、发热、听力下降等。慢性中耳炎病程迁延,症状反复或持续存在,常见耳道流脓、鼓膜穿孔及渐进性听力减退。两者分界以3个月为临界点,超过该时限即定义为慢性。
急性期以中耳黏膜充血水肿和炎性渗出为主,鼓室积液多为浆液性或脓性。慢性期则出现黏膜增厚、肉芽组织形成,部分患者伴随胆脂瘤或骨质破坏。鼓膜在急性期可能仅表现为膨隆,而慢性期常见穿孔或钙化。
急性发作时耳痛剧烈,儿童多伴高热和烦躁,鼓膜检查可见充血或膨隆。慢性阶段以耳漏和听力障碍为主,疼痛感减轻但可能出现耳鸣,耳镜检查可见鼓膜穿孔或痂皮附着。
急性期以抗生素控制感染为主,常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呋辛等药物,配合鼻腔减充血剂。慢性期需根据病变程度选择局部清创、鼓膜修补或乳突根治术,合并胆脂瘤时必须手术清除病灶。
急性中耳炎可能引发急性乳突炎或脑膜炎,需警惕剧烈头痛和意识改变。慢性中耳炎长期不愈可导致传导性耳聋、面神经麻痹,严重者可能发生颅内脓肿等致命并发症。
预防中耳炎需注意避免上呼吸道感染,及时治疗鼻窦炎和腺样体肥大。游泳时使用耳塞防止进水,擤鼻涕应单侧交替进行。儿童接种肺炎球菌和流感疫苗可降低急性发作概率,慢性患者需定期耳科随访监测听力变化。出现持续耳痛或听力下降时应尽早就医,避免自行使用滴耳液以免掩盖病情。
上一篇 : 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用什么药
下一篇 : 分泌性中耳炎挂水效果怎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