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复禾首页 > 疾病频道 > 外科 > 骨科 > 骨折 > 用药

骨折患者如何正确用药

发布于 2016/04/20 10:45

骨折是身体遭受的外力超过骨耐受力的极限时发生的骨损害。有人觉得骨折只要复位后用石膏固定,饮食中注意多补钙就可以了,不必用药,其实不然。骨折后,不仅骨头,其他相关部位也有可能受到牵连,在局部或全身引起一系列反应,临床一般会根据其并发症选用相关药物对症治疗。那么骨折患者如何正确用药呢?

如果是开放性骨折,或是术后并发了局部及全身感染,毫无疑问应该选用抗生素。不过并不是所有的抗生素都适用,我们应避免使用这些抗生素: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络合钙离子作用,而钙离子是骨折愈合所必需的,络合钙难以被吸收利用,不利于骨折的愈合;四环素类药物不但能与许多金属离子(如钙、镁、铝、铁)等发生络合反应,减弱了它们在骨折愈合中所起的治疗作用,而且可以永久地结合钙化组织,引起骨骼生长迟缓,并引起骨骺及干骺部位骨小梁的变形甚至折裂,对骨折愈合也不利;喹诺酮类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各类感染,但骨折愈合中骨痂先生成软骨,尔后形成新骨,而该类药物恰恰对软骨的发育有影响,会延长软骨的成熟过程,一般成年人应用问题不大,孕妇及未成年儿童则要慎用本品。

治疗大范围的骨折损伤时易并发感染性和失血性休克,此时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往往是首选。激素是抗炎、抗休克治疗的传统药物,有着稳定可靠的临床疗效,然而长期或大剂量使用糖皮质激素可引起骨质疏松、伤口愈合不良等副作用,这些副作用干扰骨折愈合的生理过程,甚至可能再次引起病理性骨折。因此,在治疗由于骨折损伤合并的感染性和失血性休克时,要谨慎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

骨折后,伤处一般会发生渗出性炎症,形成局部红、肿、热、痛的临床症状,通常使用甾体和非甾体抗炎药对症治疗。骨折愈合早期的炎症反应与前列腺素(PG)有密切关系,非甾体抗炎药可抑制PG的合成,从而减弱PG引起的骨折断端血管扩张等一系列炎症反应。但药物在产生治疗作用的同时也抑制了PG在炎症情况下的扩张正常血管的作用,使得局部血流受阻,组织缺氧缺血,延缓骨折的早期愈合。这种情况下,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三七、红花、乳香、没药等)及其制剂是极佳的选择,它们不但能很好地改善这些症状,且可促进局部血流,对骨折的早期愈合修复十分有利。

无论是闭合性骨折还是开放性骨折,内部愈合时都会形成一定数量的血栓。栓子随时有可能脱落,进入血液循环。如果病人的血液黏稠度本来就比较大,此时极易造成深部静脉栓塞或肺栓塞,危及患者生命。抗凝药虽可防止血栓形成,但会使骨折端纤维蛋白血块减少,并降低了局部钙浓度,影响骨愈合。长期应用抗凝药还会形成类似激素的作用,造成骨质疏松和自发性骨折,对患者形成不利因素。

对于肿瘤病人来说,骨折真是一件雪上加霜的事。许多肿瘤病人需要化疗,而化疗药物的作用机制是抑制或杀灭生长旺盛的肿瘤细胞,由于其选择性差,所以无论是生长旺盛的肿瘤细胞,还是正常活跃分裂的细胞都将被抗肿瘤药抑制或杀灭,骨折愈合期的新生细胞也不幸被列入“黑名单”中。即使有幸“逃”过这一劫,作为抗肿痛药毒副作用之一的骨髓抑制对骨折的愈合也极为不利。

因此,在骨折的前、中、后期并发症治疗中,要权衡利弊,结合自身的健康状况慎重选用药物,切勿旧病未除又添了新病。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

全国三甲医生在线答疑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