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萎缩是怎么引起来的呢
发布于 2025/06/20 08:09
发布于 2025/06/20 08:09
肌肉萎缩可能由神经损伤、肌肉疾病、营养不良、长期制动、遗传因素等原因引起。肌肉萎缩是指肌肉体积缩小和肌纤维数量减少,通常伴随肌力下降。
周围神经或中枢神经损伤会导致肌肉失去神经支配,引发神经源性肌萎缩。脊髓损伤、周围神经炎等疾病可能破坏神经传导功能,使肌肉无法接收运动信号。这类萎缩发展较快,可能出现肌束震颤。早期康复训练有助于延缓萎缩进程。
肌营养不良症、多发性肌炎等原发性肌肉病变会直接损害肌细胞结构。这类疾病通常伴随肌酶升高和对称性肌无力,肌肉活检可见特征性病理改变。免疫抑制剂和激素治疗可能控制病情发展。
长期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会导致肌肉蛋白分解加速。严重肝病、恶性肿瘤等消耗性疾病可能引起恶病质状态。这种情况下肌萎缩多为全身性,伴随皮下脂肪减少。营养支持治疗需结合病因干预。
卧床超过两周即可出现废用性肌萎缩,主要与肌肉缺乏收缩刺激有关。骨折固定、重症监护等情况可能导致肌纤维横截面积减小。渐进式抗阻训练和电刺激能促进肌肉功能恢复。
某些遗传性神经肌肉疾病如脊髓性肌萎缩症存在基因缺陷,导致运动神经元退化。这类疾病多在儿童期发病,表现为进行性肌无力和肌张力减低。基因治疗和呼吸支持可改善部分患者预后。
预防肌肉萎缩需保持适度运动,每日进行抗重力活动和阻力训练。均衡摄入优质蛋白如鱼肉蛋奶,合并慢性疾病者需定期监测肌力变化。出现不明原因肌萎缩应及时就诊神经内科或康复科,通过肌电图、肌肉MRI等检查明确病因。早期干预能显著改善预后,延缓疾病进展。
上一篇 : 肌肉萎缩是怎么造成的症
下一篇 : 肌肉萎缩症是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