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出血的主要处理原则
发布于 2025/07/01 05:22
发布于 2025/07/01 05:22
产后出血的主要处理原则包括快速评估出血量、及时止血、补充血容量、纠正凝血功能障碍以及预防感染。产后出血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需立即采取综合措施控制出血,避免休克及多器官功能衰竭。
准确评估出血量是处理产后出血的第一步。可通过称重法、容积法或临床休克指数估算。出血量超过500毫升即可诊断为产后出血,超过1000毫升为严重产后出血。评估需结合产妇生命体征、血红蛋白变化及尿量等指标综合判断。
针对出血原因采取针对性止血措施。子宫收缩乏力者可按摩子宫并应用缩宫素、麦角新碱等宫缩剂。胎盘因素需人工剥离胎盘或清宫术。软产道裂伤需缝合止血。凝血功能障碍需输注凝血因子。
建立两条静脉通道快速补液,晶体液与胶体液交替输注。出血量超过1000毫升需输血治疗,维持血红蛋白在70克每升以上。休克患者需中心静脉压监测指导补液。
检测凝血功能,输注新鲜冰冻血浆补充凝血因子。纤维蛋白原低于1.5克每升需补充冷沉淀。血小板低于50×10^9每升需输注血小板。必要时使用氨甲环酸等抗纤溶药物。
严格无菌操作,产后常规使用广谱抗生素预防感染。可选择头孢类或青霉素类抗生素。保持会阴清洁,监测体温及恶露性状变化。感染会加重出血风险,需积极防治。
产后出血处理需多学科协作,产科医生、麻醉科医生及输血科医生共同参与。产妇需绝对卧床休息,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饮食应高蛋白、高铁、高维生素,促进造血功能恢复。保持情绪稳定,避免焦虑加重病情。出院后定期复查血常规,观察恶露情况,发现异常及时就诊。哺乳期继续补充铁剂,预防贫血复发。适当进行盆底肌锻炼,促进生殖系统恢复。
上一篇 : 没有了~
下一篇 : 产后出血的病因有哪几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