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变化
发布于 2025/07/02 05:02
发布于 2025/07/02 05:02
侵蚀性葡萄胎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滋养细胞异常增生、子宫肌层浸润、血管侵犯、组织坏死及远处转移。侵蚀性葡萄胎属于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其病理特征介于葡萄胎和绒毛膜癌之间。
滋养细胞呈现不同程度的增生,细胞排列紊乱,失去正常绒毛结构。细胞核增大深染,核分裂象增多,可见双核或多核细胞。滋养细胞增生程度与疾病侵袭性相关,但尚未达到绒毛膜癌的异型性标准。
绒毛滋养细胞突破基底膜向子宫肌层浸润生长,形成紫蓝色出血性结节。浸润深度可从浅肌层达深肌层,严重者可穿透子宫浆膜层。显微镜下可见肌纤维间散布滋养细胞团,周围伴有出血和炎性细胞浸润。
滋养细胞侵入子宫血管和淋巴管,在血管腔内形成瘤栓。血管侵犯是导致远处转移的病理基础,常见于子宫静脉和卵巢静脉。血管内皮细胞可被滋养细胞取代,但血管壁结构通常保持完整。
病灶中央常见缺血性坏死,周围环绕存活的滋养细胞。坏死区可继发感染,形成脓性分泌物。广泛坏死提示疾病进展迅速,可能向绒毛膜癌转化。坏死组织释放促血管生成因子,加速病灶扩散。
约15-20%病例发生肺、阴道、脑等远处转移。转移灶病理表现与原发灶相似,但细胞异型性可能更明显。肺转移多呈棉球状阴影,阴道转移表现为紫蓝色结节,脑转移可导致颅内出血。
侵蚀性葡萄胎患者需定期监测血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治疗期间应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饮食宜选择高蛋白、高铁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菠菜等,补充因阴道出血导致的营养丢失。保持会阴清洁,使用棉质内裤并每日更换,出血期间禁止盆浴和性生活。出现头痛、咯血、视物模糊等转移症状时需立即就医。治疗后两年内应严格避孕,推荐使用口服避孕药或避孕套。
上一篇 : 侵蚀性葡萄胎是什么
下一篇 : 侵蚀性葡萄胎是怎么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