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情况下引起胃出血
发布于 2025/06/26 10:23
发布于 2025/06/26 10:23
胃出血可能由胃溃疡、急性胃黏膜病变、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胃癌、药物因素等原因引起。胃出血通常表现为呕血、黑便、头晕、乏力、心悸等症状,严重时可导致休克。
胃溃疡是胃出血的常见原因之一,胃酸和胃蛋白酶对胃黏膜的消化作用导致溃疡形成,当溃疡侵蚀血管时会引起出血。长期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幽门螺杆菌感染、精神紧张等因素可能诱发胃溃疡。胃溃疡引起的出血量可大可小,严重时可能危及生命。治疗胃溃疡引起的出血需要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常用药物有奥美拉唑、雷贝拉唑、铝碳酸镁等。
急性胃黏膜病变是指在应激状态下发生的胃黏膜广泛性糜烂和出血,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严重感染、休克等情况下。这些应激状态会导致胃黏膜屏障功能受损,胃酸侵蚀黏膜引起出血。急性胃黏膜病变起病急骤,出血量往往较大,需要及时治疗。治疗措施包括去除诱因、抑制胃酸分泌、保护胃黏膜等。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是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严重并发症,由于门静脉压力增高,导致食管胃底静脉扩张、迂曲,当静脉压力超过血管承受能力时会发生破裂出血。这种出血往往量大且凶猛,容易导致失血性休克。治疗需要紧急止血,可采用药物止血、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预防再出血需要降低门脉压力,常用药物有普萘洛尔、硝酸酯类药物等。
胃癌组织生长迅速,肿瘤表面容易发生坏死、溃疡,当溃疡侵蚀血管时会引起出血。胃癌引起的出血多为慢性少量出血,表现为黑便或大便隐血阳性,但也可发生大出血。胃癌出血的治疗需要针对原发病,早期胃癌可考虑内镜下切除或手术治疗,晚期胃癌则以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为主。
长期或大剂量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抗凝药物、糖皮质激素等可能损伤胃黏膜,导致胃出血。这些药物可能通过抑制前列腺素合成、降低胃黏膜屏障功能、影响血小板功能等机制引起出血。对于必须使用这些药物的患者,应同时使用质子泵抑制剂等胃黏膜保护剂预防出血。一旦发生药物相关性胃出血,应立即停用相关药物并积极治疗。
胃出血患者应注意饮食调理,急性期需禁食,出血停止后可逐渐过渡到流质、半流质饮食,选择易消化、低纤维、低刺激性的食物。避免辛辣、粗糙、过热食物,戒烟戒酒,保持规律作息。恢复期可适量补充富含铁质和蛋白质的食物帮助造血,如瘦肉、动物肝脏、鸡蛋等。定期复查胃镜监测病情变化,遵医嘱规范用药,避免自行服用可能损伤胃黏膜的药物。保持良好心态,避免精神紧张和过度劳累。
上一篇 : 消化道是胃出血吗
下一篇 : 什么能导致胃出血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