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肥大细胞增生症常见
发布于 2025/06/24 09:10
发布于 2025/06/24 09:10
婴儿肥大细胞增生症是婴幼儿期常见的皮肤或系统性肥大细胞异常增生性疾病,主要表现为皮肤丘疹、结节或系统性症状。该病可分为皮肤型、系统性型和恶性型三类,其中皮肤型最为常见且预后良好。
皮肤型肥大细胞增生症约占婴幼儿病例的绝大部分,典型表现为皮肤出现黄褐色或红棕色丘疹或斑块,摩擦后可能出现荨麻疹样反应。发病可能与C-KIT基因突变有关,多数患儿在青春期前可自行消退。皮肤活检可见真皮层肥大细胞浸润,血清类胰蛋白酶可能升高。日常需避免剧烈摩擦皮肤,防止肥大细胞脱颗粒引发症状。
系统性肥大细胞增生症较为少见,除皮肤表现外还可累及骨髓、肝脏、脾脏等器官。患儿可能出现潮红、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发生过敏性休克。诊断需结合骨髓活检、血清类胰蛋白酶检测及影像学检查。该型可能与D816V基因突变相关,部分病例需要长期随访监测。
恶性肥大细胞增生症在婴幼儿中极为罕见,属于侵袭性强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临床表现包括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等。骨髓中可见不典型肥大细胞大量增殖,常伴有器官功能障碍。该型进展迅速,预后较差,需要及时进行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等积极治疗。
诊断主要依靠皮肤活检发现肥大细胞浸润,典型病例可见纺锤形肥大细胞聚集。血清类胰蛋白酶水平检测有助于评估疾病活动度。对于疑似系统性病例需进行骨髓穿刺、腹部超声等检查。部分疑难病例可能需要基因检测以明确突变类型。
无症状皮肤型通常无须特殊治疗,以观察随访为主。瘙痒明显者可外用糖皮质激素或口服抗组胺药物。系统性症状需使用H1/H2受体拮抗剂控制,严重病例可能需要干扰素或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恶性型需联合化疗,对伊马替尼耐药者需换用二代TKI药物。
家长应注意避免患儿接触诱发因素如剧烈温度变化、摩擦、某些药物等。日常穿着宜选柔软棉质衣物,洗澡水温不宜过高。饮食上暂未发现特殊禁忌,但首次尝试新食物时需警惕过敏反应。定期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出现新发症状应及时就医评估。多数皮肤型患儿随着年龄增长症状可逐渐改善,家长无须过度焦虑。
上一篇 : 膈疝宝宝会留下什么后遗症
下一篇 : 警惕这三种症状是死精症 应该怎样预防死精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