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指南

发布于 2016/09/22 12:45

心律失常的治疗方法有很多,药物治疗也是其中的一种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缓慢心律失常一般选用增强心肌自律性和加速传导的药物,如拟交感神经药、迷走神经抑制药物或碱化剂。那么,治疗心律失常的药物主要有哪些呢?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

一、抗心律失常药物分类

第I类:膜抑制剂,主要降低心肌细胞对Na的通透性,使0相除极上升程度及幅度减低,从而减慢传导,同时延长快反应纤维有效不应期(ERP),降低4相除极坡度从而减低自律性。又分为三个亚类:IA类、IB类和IC类。

第II类:β-肾上腺素受体阻断剂,主要通过减低或阻断交感神经对心脏的作用,抑制4相自动除极速率,延长房室结传导时间。运城市中心医院老年病科张国梁

第III类:主要电生理效应是通过延迟复极时间,延长动作电位间期(APD)ERP.

第IV类:钙离子通道阻断剂,主要通过阻断慢Ca++通道的开放,抑制慢反应纤维的O相后期除极及2相复极速率,从而减低传导速度及延长ERP。

二、临床常用的抗心律失常药物

奎尼丁(quinidine)

[临床药理]具有IA类药细胞电生理效应。

[适应症]室上性心动过速(室上速)、房性或结性早搏、心房纤颤(房颤)、心房扑动(房扑);预激综合征(预激)合并室上性心律失常;室性早搏(室早)、室性心动过速(室速)及心室颤动(室颤)。

[禁忌症]对奎宁或本品过敏者:孕妇及乳母;洋地黄中毒;心源性休克;严重肝、肾功能损害;起搏或传导功能异常;低血钾均应视为禁忌。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