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原因是什么?详述甲型病毒性肝炎的发病机理
发布于 2022/10/23 10:47
发布于 2022/10/23 10:47
在病原学与分子生物学方面HAV为RNA病毒,属微小RNA病毒科,原认为属肠道病毒72型,现认为应另列一属(肝病毒属)。HAV具有以下特点:嗜肝性;细胞培养周期长,一般不引起细胞病变;病毒位于细胞内,很少释放至细胞外;耐热,6℃1小时内仍有传染性。
【发病机理】
关于甲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研究较少,尚未完全阐明。
【病理改变】
甲型肝炎病理改变特点是:以急性肝炎病变为主,也可引起淤胆型肝炎和重型肝炎。主要病理变化是:
1、肝细胞变性坏死
最常见者为早期肝细胞肿胀呈气球样变,同时伴有肝细胞嗜酸性变及嗜酸性小体形成,致肝窦消失,引起肝小叶内肝细胞排列紊乱。肝小叶中央静脉周围的肝细胞的肝细胞呈溶解性坏死。
2、汇管区可见炎性细胞浸润,主为大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
3、肿血窦壁Kupffer细胞增生
以上病变为可逆性,当黄疸消退1~2月后恢复正常。
潜伏期为15~45日(平均30日)。临床分为争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亚临床型和重型。整个病程2~4月。
一、急性黄疸型
1、黄疸前期起病急,急数患者有发热畏寒,体温在38~39℃之间。平均热程3日,少数达5日,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上腹部饱胀感或轻度腹泻。少数患者以上呼吸道感染症状为主要表现,尿色逐渐加深呈浓茶色。本期持续5~7日。
2、黄疸期自觉症状好转,热退后黄疸出现,可见巩膜、皮肤不同程度黄染,肝区痛,肝脏肿大,有压痛和叩痛,部分患者有脾肿大。本期可有短期大便颜色变浅,皮肤瘙痒。肝功能明显异常。持续2~6周。
3、恢复期黄疸逐渐消退,症状好转以至消失,肝脾回缩到正常,肝功能逐渐恢复。本期持续2周至4月,平均1个月。
二、急性无黄疸型
较黄疸型少见。起病较缓,临床症状较轻,仅表现乏力、食欲减退、肝区痛和腹胀等。以肝肿大为主,脾肿大少见。一般在3月内恢复。
三、瘀胆型
旧称毛细胆管性肝炎,现证明其原发病变在肝细胞泌胆机制而不在毛细胆管,故原称病名已不用。
本型为黄疸型的一种特殊表现,临床特点是胃肠道症状较轻,发热时间较长,肝内梗阻性黄疸持续较久(数周至数月),可有腹胀、皮肤瘙痒、一过性大便颜色变浅,尿色深呈浓茶色,肝肿大、有压痛。需与其他肝内、外梗阻性黄疸鉴别。
四、亚临床型
部分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但肝功能轻度异常。
五、重型肝炎
较少见。成人感染HAV者年龄愈大,重型肝炎发病的比例越高。
1、血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高,偶见异型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0%。
2、尿常规检查黄疸前期后一阶段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开始呈阳性反应,黄疸期尿胆红素阳性,而尿胆原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