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阴道病的诊断方法有哪几方面

发布于 2016/12/08 17:08

细菌性阴道病是阴道乳酸杆菌被另一组厌氧菌取代(如:阴道加特纳菌、类杆菌等)后引起的一种阴道不适的临床综合征,常不为人们注意。近年国内学者发现各种妇科手术,盆腔炎和妊娠合并症有关,且可导致急性输卵管炎,因此,应引起人们的重视。目前实验室检查细菌性阴道病的几种方法。

1Amsel's金标准法(又称临床常规检查方法)

即以下四项中有三项符合方可诊断:阴道pH值>4.5;根据有些专家研究的结果,阴道菌群正常的妇女在性交后或在月经期也有阴道pH值升高现象,阴道分泌物中混有宫颈黏液也将产生较高的pH值。BV患者阴道pH值大于4.5。故以pH值>4.5为BV的指标;阴道分泌物增多、变稀呈奶状、有异味;胺试验阳性,即在分泌物中加入KOH产生鱼腥味;线索细胞检查,此项检查亦可在临床做,亦可送化验室检查,具体操作:取分泌物作生理盐水湿片,见散在的上皮细胞及其间的细菌。上皮细胞表面有很多细菌,使其边缘呈锯齿状而不清晰,形成所谓线索细胞(Cluecell)。如用美蓝盐水作湿片,细菌染成深蓝色,易与乳酸杆菌区别。乳酸杆菌也会少量地粘附在上皮细胞上。在实际工作中准确执行上述标准并不容易,一些与感染无关的因素亦可导致阴道pH高或使分泌物产生异味,尤其在诊断线索细胞时可受显微观察设备的质量、样本采集及操作者经验影响,在使用传统的Amsel’s,金标准法可造成BV漏诊,而线索细胞检测是单项BV临床化验的最有特异性的,但碎片及退化的细胞有时被误认为是线索细胞。Eschenach等指出至少有阴道上皮有线索细胞存在,才能判定为阳性结果。

2胺试验(检测卡或试纸条)

常规的胺试验客观性差,灵敏度低,受实验人员嗅觉功能影响大,随着技术进步,目前胺试验与包被有颜色指示剂的膜有机结合,克服了以上弊端,使结果更客观有效。本试验中氨的产生是由于阴道加特纳菌和厌氧菌协同产生几种氨而非乳酸,这些氨在高pH条件下,容易挥发而产生恶臭的腐氨和尸氨,近来有人提出好动月牙杆菌可提供一种特殊的脱羧酶,此酶可使BV妇女存在的高浓度三甲基胺氧化物生成三甲胺,Broad提出三甲基胺是BV鱼腥臭的主要物质,聚胺引起阴道黏膜上皮细胞的剥脱,而使阴道分泌物异常。林英(1993年)报道,粘附于剥脱的线索细胞上的微生物主要是阴道加特纳菌,其次是好动月牙杆菌。胺试验方法首先由Pheifer等,在1978年提出。把KOH加入BV妇女的阴道分泌物标本中,BV病原菌可释放丁二胺、戊二胺、三甲胺等挥发性胺而产生氨味。某些BV妇女在性交后阴道恶臭味更加强烈,这可能是因为精液的pH值较高,发挥与KOH相同的作用产生了氨味。腐氨也存在精液中,对气味敏感而无BV的妇女会注意到这种气味,所以胺试验的假阳性可发生在近期有性行为的妇女,该方法属于辅助诊断试验。

3唾液酸酶法和脯氨酸氨肽酶法

唾液酸酶法机制为:正常阴道中有少量厌氧菌生长,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1∶2~1∶5,患BV时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比例为200∶1~1000∶1,而唾液酸酶的活性与厌氧菌的数量有关,正常人阴道中唾液酸酶活性极低,唾液酸酶法测不出,因此唾液酸酶法测定时不变色,患BV时唾液酸酶活性大大增加,甚至可达正常40多倍,测定时变色。另有研究表明,感染BV时阴道分泌物中脯氨酸氨肽酶活力明显升高。该检测法的不足之处为唾液酸酶在肿瘤细胞中活性增强,生殖道肿瘤可导致假阳性;另外阴道内一些细菌和滴虫也产生脯氨酸氨肽酶,感染这些生物也可造成酶活力升高导致假阳性。

4妇科白带涂片多项检查快速染色技术

是根据白带中病原体具有不同形态特点采用具多功能的染液在一张玻片上同时作滴虫、念珠菌、纤毛菌、淋球菌、加特纳球杆菌、核异质细胞、癌细胞等多项检测,由于其方法简便,染色时间短暂,染色结构清晰、形态标准,病原体检出率较高,给临床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其一片多用功能减少了日常工作中多项标本处理不便的弊病。线索细胞系大量加特纳菌附着于阴道脱落鳞状上皮细胞的表面,如一层细沙均匀覆盖。它不同于乳酸杆菌吸附在阴道脱落鳞状上皮细胞表面,区别主要在于细胞边缘的清晰度,线索细胞常呈斑点状、锯齿状、颗粒状外观且边缘模糊不清。CTB染色技术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多种病原体检出是一种较简便、快捷的筛选检验方法,为临床妇产科医师对症下药提供了快速、准确的诊断依据。

细菌性阴道病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延伸阅读

更多精彩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