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先天性巨结肠病

发布于 2025/04/26 17:47

先天性巨结肠病是一种肠道发育异常疾病,可能由神经节细胞缺失、遗传因素、胚胎发育异常、环境因素、肠道微生态失衡等原因引起,可通过灌肠治疗、肠道康复训练、手术治疗、药物缓解、营养支持等方式干预。

1、神经节缺失:

先天性巨结肠病主要由于远端结肠神经节细胞缺如导致肠道蠕动障碍。病变肠段失去正常收缩功能,近端结肠代偿性扩张形成巨结肠。典型表现为新生儿胎便排出延迟、腹胀呕吐,需通过直肠活检确诊。根治性手术如Swenson术、Duhamel术可切除病变肠段。

2、遗传因素:

约20%病例与RET基因突变相关,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家族中有患者时新生儿发病率显著增高。基因检测可辅助诊断,此类患儿可能合并其他畸形。治疗需个体化制定方案,严重者需分期行肠造瘘术。

3、胚胎发育异常:

妊娠第5-12周神经嵴细胞迁移受阻可能导致病变。母体病毒感染、药物暴露等环境因素干扰肠道神经系统发育。产前超声可见结肠扩张,出生后需立即进行肛门指诊和造影检查。初期可采用生理盐水灌肠缓解梗阻。

4、继发并发症:

长期便秘可引发小肠结肠炎,表现为发热、血便和中毒性休克。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急性期需禁食、静脉补液,使用甲硝唑、万古霉素等抗生素控制感染。

5、营养管理:

患儿常合并营养不良和生长发育迟缓。母乳喂养期间需添加乳果糖,年长儿应增加膳食纤维摄入。推荐食用南瓜粥、苹果泥等低渣饮食,避免牛奶等易致腹胀食物。术后需定期监测体重和血红蛋白水平。

先天性巨结肠病患者需终身关注肠道功能,每日进行腹部按摩促进排便。康复期可练习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力,游泳等低强度运动改善胃肠动力。护理重点在于预防肛周皮肤破损,便后使用温盐水清洗,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定期随访评估排便功能,出现腹胀加剧或发热需及时就医。

先天性巨结肠专区推荐

专家推荐

相关推荐

更多精彩回答